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3D技術首次“浸”入博覽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0 11:44:37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在朝鮮藝術展區,由萬壽臺創作社人民藝術家創作的巨幅油畫作品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觀眾戴上立體眼鏡和環繞螢幕,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體驗“虛擬現實藝術”
 

第13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昨天(19日)在中國國際貿易中心開幕,博覽會以“藝術創意 融入生活”為主題,展示面積逾8000平方米,匯集了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家優秀畫廊及眾多知名藝術家的8000件作品。

往屆博覽會,觀眾除了觀看之外,不可能有親身參與的份兒。本屆博覽會,活躍在高科技領域的3D技術,開始首次“浸”入美術世界,而觀眾也新奇地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成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往前走,再往右走,往上看,停下來看看腳下。”在3D數位展覽體驗館,8歲小觀眾吳淼頭戴立體眼鏡和環繞螢幕,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看到一個真實無比的畫中世界”。當他抬起頭時,藍天就在眼前,再往前走,畫中的少女向他揮手、微笑。正在小傢夥笑出聲時,他發現有了新情況,“不好,前面有個獨木橋。”吳淼變得小心翼翼,腳下一步一蹭,工作人員在一邊鼓勵著:“別怕,往前走。”可是等他低下頭的時候,又發現橋下藏著更大危險:“啊!萬丈深淵!”小傢夥猶豫了半天,最終他戰勝了自己,勇敢地往前走去……

這一名為全身沉浸虛擬現實系統的新玩意兒,是首次與畫家作品相結合,其面世標誌著又一新興藝術形式的誕生。今日數字美術館副館長李懷驥説:“以‘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人工智慧技術作為媒介加以運用的藝術形式,我們稱之為‘虛擬現實藝術’,簡稱‘VR藝術’。與常規藝術不同,該藝術形式可以賦予參與者一定的自主權和可操控性,允許參與者進行多種形式的操作,或者賦予其諸多角色。”

據李懷驥解釋,VR藝術是以新型人機對話為基礎的交互性藝術形式,其最大優勢在於建構作品與參與者的對話。隨著VR藝術的崛起,傳統意義上的觀眾日益向參與者、交互者甚至玩家轉變,藝術對於他們而言,不再是被動接受。“預計再過5年,虛擬現實藝術將真正迎來春天,一旦技術成熟,觀眾完全可以多方面體驗藝術家的創作,比如,面對宜人風景,可以體驗清水滑過指尖的美妙感受,可以觸摸到樹葉的質感,可以聞到花香,可以像真的踩到石頭上一樣。”

此外,3D虛擬藝術展覽館也是頭一次在博覽會現身。許多觀眾在現場大螢幕前,親身領略到網上3D博覽會的魅力。在虛擬世界裏,觀眾一樣可以看到挂在墻上的油畫、國畫,看到在現場進行展示的雕塑、裝置等藝術。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以往藝術作品掃描成電子文件,損失了不少數據,作品難免失真,採用最新的3D技術,讓藝術作品得以立體、逼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觀眾如果想了解作品更多細節,比如色調變化、各個角度不同的觀看效果,都能得到滿足。”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組委會秘書長秦宏奇説,3D技術走入博覽會還僅僅是一次嘗試,“目前經過技術人員20天的努力,有500件作品可上網觀看,更多的作品還無法看到。要想打造真正意義的3D虛擬藝術博覽會將至少投入上千萬元,這是目前很難做到的。”

觀眾趙可認為:“儘管觀看雕塑、裝置等藝術可以360度隨意觀看,非常有趣。但實際操作起來還存在機器速度慢的問題,這對觀看情緒有不少影響。”而令觀眾感到新鮮的VR藝術也僅僅處於展示階段,還未有藝術家真正參與創作。

和單純的藝術創作不同,3D技術進入美術世界更有賴於技術和硬體的巨大投入,其最終的生命力到底如何?這個謎底還有待日後慢慢揭開。

博覽會將舉辦至8月23日。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