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鄉情嶺南——龍門農民畫發展考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08 08:48:29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農民畫是興起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農村的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現象。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體制下,為了政治宣傳和繁榮基層文化生活的雙重需要,一些美術愛好者被當地政府組織起來,一邊勞動,一邊作畫。因此,農民畫既不同於學院式的美術,也區別於傳統的民間美術,雖然它大量吸收借鑒了民間民俗藝術的圖式、風格,但其強調主題創作、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藝術特色是傳統民俗民間美術所不具有的。至70年代末,農民畫形成其第一個發展高峰,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著名的農民畫之鄉,如陜西戶縣、上海金山、山東日照、廣東龍門等。這些農民畫共同構成了全國民間美術一道亮麗的色彩,同時又各具地域特色。

改革開放以後,伴隨著社會體制的深刻變革,建立在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農民畫現象也面臨著發展機制的考驗,在開放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民畫如何生存發展下去?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對廣東龍門縣的農民畫進行了考察。

龍門地處廣東省惠州市,農民畫的創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為順應當時的政治宣傳需要,下鄉知青中的一些專業美術工作者開始組織、輔導龍門的一些美術愛好者進行壁報、黑板報和宣傳畫創作。1979年,廣東省藝術館編印了《龍門農民年畫》,龍門農民畫開始擴大影響。1984年,龍門縣文化館成立“農民畫創作組”。1985年,改組農民畫創作組,成立“龍門縣農民畫學會”。1988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社文局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8年,廣東省文化廳授予龍門縣“廣東省民間藝術·農民畫之鄉”稱號。2004年,“龍門縣農民畫學會”更名為“龍門農民畫協會”。2005年,龍門縣文化館成立“農民畫創作中心”。2006年,龍門縣委縣政府制訂了《關於加快龍門農民畫發展的實施意見》,還提出了加大農民畫人才培養力度的“一十百千萬”人才工程。2008年,國家文化部授予龍門縣“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龍門農民畫已經有幾代人為之付出智慧和辛勞,龍門農民畫的代表人物譚池發就是其中之一。1972年4月,譚池發(1939-2005)辦起了龍門第一期農民畫培訓班。譚池發為龍門縣文化館原副館長,在他的努力下,農民畫培訓班每年開班,每次一到兩周時間,培養出了許多農民畫家,也創作出了許多優秀作品。

龍門地處嶺南山區,是客家人和瑤族聚居的地方,嶺南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帶給龍門農民畫濃郁的鄉土氣息。嶺南傳統的民間藝術也為農民畫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借鑒與吸收的造型與裝飾語言,使龍門農民畫真正形成了具有嶺南民間特色的藝術風貌。自1982年起,龍門農民畫家開始收集整理傳統民間藝術,把木雕、刺繡、扎花燈、糊獅頭和畫花床的一些技法和造型因素引入農民畫創作。由於大量吸收了傳統民間美術的元素,使得龍門農民畫在造型上具有平面化、圖案化和對稱性等特徵,成為富於嶺南風情的文化品牌。

中國的農民畫是在特定的時代成長起來的鄉土藝術。在失去了過去的集體經濟支撐後,農民畫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發展機制的考驗。如何在政府的引導下形成良性發展機制,依然是每一個農民畫鄉及當地政府所面臨的挑戰。龍門的農民畫在轉型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是農民畫家的身份發生了改變。過去他們既是畫家也是農民,如今龍門的農民畫家幾乎沒再從事農村生産勞動,他們都加入了由縣文化局組織的龍門農民畫創作中心,專門從事農民畫創作,還有些農民畫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人提出了農民畫創作身份的問題,脫離了農村的生産生活,畫出來的還是農民畫嗎?其次,農民畫最大的衝擊來自於市場。雖然藝術市場對農民畫的需求為農民畫家找到了一條生存和發展之路,但由於市場的選擇,造成農民畫家對銷量好的作品進行大量複製,這不僅涉及到原創作者的版權問題,同時也造成農民畫的價格很難提高,因此畫家們更無暇進行原創。

龍門縣委縣政府正探索出一條發展之路。通過經濟杠桿作用,鼓勵原創;制定相應的行業規範,尊重原創作者的智慧財産權。原創性是農民畫的生命力所在,鼓勵原創實際上是解決農民畫自身的發展能力問題。將農民畫的發展計劃與當地發展環保旅遊的戰略整合,將農民畫作為文化品牌加以扶持和推介,還積極鼓勵社會資源投資農民畫,發展農民畫的衍生産品。通過民間投資興建了龍門農民畫博物館,即將完工開館。“龍門農民畫藝術節”也正在申報籌備中。我們有理由相信,龍門農民畫的明天會更好。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