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蓮葉田田、蛙聲處處、恬淡靜謐的國畫呈現在一個感應裝置上,每當有人走近,鳥的驚啼就自動變成一聲聲清亮的蛙鳴。
在藝術家郭飛的多媒體繪畫作品《可以聽到的寂靜》中,由於傳感技術的應用,欣賞者可與多媒體裝置進行互動。傳統國畫與多媒體裝置結合,使欣賞者對傳統國畫呈現出的氣韻有了更立體、更多維的體驗。
錄影、電腦、網路、虛擬互動、系統整合、傳感技術等當代數字媒介技術,與大象無形、和諧相生的東方傳統精神,正在中國藝術家的創作中實現融合。
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獨立策展人吳秋龑告訴記者,尖端的數字技藝承載起了古老的東方氣韻。
他解釋説,以前的藝術觀賞都是靜止的、被動的,而新媒體藝術綜合不同媒體的特點,又加上虛擬技術、感應技術等,使得藝術欣賞變成一個可以互動、可以參與的過程。
以尖端數字媒介和技術作為載體的新媒體藝術,是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綜合了多種媒體介質的新媒體藝術,可以使欣賞者綜合不同的感官體驗,並可與藝術作品進行互動。
正在北京舉行的首屆798多媒體藝術節上,高鳴、馬小雨的作品《自然人RBG》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投影儀在螢幕上打出紅、藍光域,二者象徵一陰一陽構成和諧相生的自然。當人走近螢幕,螢幕上就會出現綠色,打亂紅藍光域的平衡;當人離開時,綠色消失,紅藍光點又重新環繞在一起。
“綠色的光象徵人的力量,它強大得可以從自然中獨立出來與其分庭抗禮,打破陰陽。但是當人消失時,自然是可以憑藉自身力量重新恢復平衡的。”馬小雨介紹説,中國自古以來和諧共生的思想,通過作品得到最好的詮釋。中國藝術家在利用當代數字技術語言進行創作時,並沒有盲目地模倣西方,而是回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新媒體延展的可能。
“在當今現代文化中,古文明的身影變得單薄,很多人無法理解其內在含義。而新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已經悄然滲入大眾生活。”吳秋龑認為以當代的媒體語言整合傳統精神是一個很好的趨向。
中華全國美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彭峰認為:“中國藝術家自覺地表現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大勢所趨,不是當代藝術領域中的獨特現象。”
中國傳統元素在當代藝術中的重新激活早已形成一股風潮。中國象棋棋盤、孫悟空、中山裝、傳統戲曲、禪宗偈語、字帖碑拓、漢字水墨……掀開歷史的塵封重新涌進公眾的視野。
近年來,“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的“三古三新”在流行樂壇颳起一陣“中國風”。在電影界,《臥虎藏龍》《英雄》用電影手法傳達出中國傳統的俠義精神,一方面應用現代科技,營造出更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但在造型、色彩和構圖上吸收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特點,營造出虛無相生、空曠深遠的意境。
無論是傳統圖案、民族符號等傳統文化中“形”的直接應用,還是用新的藝術語言對傳統文化中的“神”的傳承,都是中國藝術家對傳統情結的用心表達。
798多媒體藝術節總策劃、當代藝術家黃岩告訴記者:“當今中國充滿激情與活力,藝術創作不局限于一種風格。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思想,中國當代藝術應該積極地整合東方文化資源,這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