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上演於世博會上的藝術之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1 20:52:53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庫爾貝 畫室 局部

文/郭奕華(上海藝術研究所)

從第一屆世博會開始,世博會就和藝術無法分開。無論是從展廳建築的設計到藝術作品的展示,還是新藝術潮流對世博會的影響,都顯現出藝術和世博會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更有許多婦孺皆知的藝術品,其第一次面世就在世博會上。為此,本報特開闢“聚焦世博”專題賞析,在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期間,通過對一些重要的藝術作品及藝術運動的介紹,為讀者講述它們與世博會的關係。

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是為展示英國工業發展的偉大成果,向世人展現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此之前,歐洲就已有舉辦工業産品博覽會的先例,以此來推廣本國的工業生産技術和宣傳新産品。1851年第一屆英國倫敦世博會的舉辦,是一場規模更大的世界性博覽會。和之前的工業産品博覽會相比,倫敦世博會最大的不同是開始邀請國外的産品參加,以及藝術的加入。在籌備第一屆世博會時,當時英國阿爾伯特親王就提到“藝術和工業創作並非是某個國家的專有財産和權利,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財産”。由此看來,在世博會創辦之初,藝術就已經成為重要的部分,向全世界展現各國各民族的文化藝術魅力。

可是,藝術品的展示和科技産品有很大的區別,藝術品沒有像科技産品的先進性標準作為評判,即沒有統一的衡量尺度來測定藝術品的高低。於是,藝術品的入展就衍生出很多故事。這些故事是19世紀中葉及下半葉歐洲藝術發展狀況的寫照,也讓我們看到了世博會的發展歷程。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歐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1887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標誌著歐洲社會結構和文化觀念的極大革新。在藝術上,資産階級和日益壯大的市民階層開始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些新需求不僅帶來了一個全新時代所具有的全新藝術內容,更標誌著一種全新藝術觀念的産生。這是一種對於古典藝術的再次模倣和追捧,強調學習前人典範的“學院派”成為主要的藝術形式,至19世紀中葉,已儼然擁有鞏固的藝術地位,在官方沙龍中展出的都是此類風格的作品。安格爾和德拉克洛瓦被認為是最高的藝術典範,而非“古典主義”的作品則被無情地排斥在主流藝術之外。

19世紀具有創新意義的藝術發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一方面官方機構拒絕這些藝術作品在沙龍裏展出,另外當時的藝術評論家們對其大肆譏諷。在這樣的氛圍下,非學院派的藝術家們生存環境之困難不言而喻,他們只能選擇向這些官方的老學究低頭,默默在小畫室裏進行個人創作而不為人所知,除此之外他們只有向社會公開他們的宣言,向官方沙龍和策展人叫板。19世紀中葉的藝術家們不再選擇沉默,他們開始了行動,而當時搞得轟轟烈烈的世博會正是一個絕佳的契機。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