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覽,文化過年新時尚——春節期間各地展覽精彩紛呈

時間:2010-02-22 21:31:46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資訊>展評>

2月16日,參觀者在新落成的江蘇省美術館新館欣賞作品。 新華社記者 王新 攝

文/天穎

隨著博物館、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加強,文化消費多元化趨勢日顯,如今,走進美術館、博物館攫取“精神食糧”已成為老百姓過年的新時尚。從中國美術館的“中國年畫大展”“情境書法展”,到遼寧博物館的“清宮散佚書畫國寶特展”“華彩若英——中國古代緙絲刺繡精品展”,再到四川省博物院的“東漢畫像磚主題展”“清代綿竹年畫展”……在傳統幽雅的氛圍中,藝術在怡情養性、滋養心靈之外,還給春節假期增加了特殊的口味。

京城百姓博物館裏過新年

春節期間,北京市覆蓋了全市18個區縣的54家博物館、美術館推出了100余項文化活動,其中包括首都博物館的“虎躍千年”主題虎文化展、中國美術館“中國年畫大展”、民俗博物館的“十二生肖話民俗——虎年生肖展”、自然博物館的“達爾文展”、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的“年俗文化講座”等,異彩紛呈的文化盛宴讓京城百姓的“文化年”過得如火如荼。

以“虎”為主題的特色展覽廣受遊客青睞。首都博物館舉辦的“虎躍千年”文化展匯集了9家博物館的珍貴文物,讓市民大飽眼福。65歲的退休老人沈慧泉對博物館情有獨鍾,能在博物館裏逛一整天對他來説是種享受。首都博物館免費開放後,這裡就成了他茶余飯後的散步寶地:“現代人光吃飽了穿暖了還不夠,應該更追求些精神層面的東西,一個人活到老就應當學到老。”

此外,多家博物館還在春節期間特別搭建了體驗平臺,邀請民間藝人秀絕活。面人兒、手工編織的各式工藝品、年畫、對聯等琳瑯滿目。首都博物館內現場泥塑、彩繪京劇臉譜和畫漫畫的攤位更是從早到晚都圍滿了興致盎然的遊客。廟會搬進了室內,沒有了凜凜寒風,讓京城百姓品年味兒的過程也多了幾分從容。

滬上名家力作慶新春

2月12日至3月2日,“2010上海版畫作品年度精選展”在上海圖書館展出,匯集了40位老中青版畫藝術家的40余幅版畫作品,成為當代上海版畫發展的一個縮影。本次展覽吸引了諸多版畫家的積極參與,97歲高齡的版畫藝術家楊可揚向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捐獻了創作于1983年的《新年》,畫面中,白雪皚皚的冬季美景與火紅的鞭炮,烘托出農曆新年的喜慶氣氛。楊涵的《古柏》、《沙漠綠洲》首次展示于公眾面前,張嵩祖參展的肖像木刻傳神地刻畫了 “中國之鶯”周小燕教授歌唱時的激昂神情,得到周小燕本人的肯定與讚許,並親筆題簽。

由上海市文聯和上海美協主辦的“虎虎生威迎世博”畫展在春節期間在上海美術館舉行,邀請了長三角地區的畫家參展,其中既有施大畏、丁筱芳、毛國倫、何曦等滬上名家,也有何業琦、袁峰等蘇浙畫虎高手,80余件作品幅幅風格不同。上海中國畫院初一起開展的“2010年迎春畫展”展出了90多件作品,老畫家徐昌酩的《虎》、韓碩的《共住地球村》等,勾勒出歡樂祥和的新年景象。

江蘇文化場館展示多面“虎”

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在虎年春節前落成是江蘇文化界的一大喜事,因此,到這裡免費看畫展,也是江蘇人春節期間的一大雅事。江蘇省美術館今年精心準備了3個展覽,包括“走向輝煌——革命征程·江蘇新貌作品展”“大師大家——新金陵畫派暨江蘇書畫名家作品展”和“傳世經典——南京博物院·江蘇省美術館藏品展”。

同時,江蘇省各大文化場館還以“虎”為主題,組織了多場藝術展,受到市民歡迎。

虎年看虎,“2010盛世虎——南京博物院藏虎文物精品展”春節期間在南京博物院藝術館展出。76件(組)文物中,既有翁同龢、張善孖等人的書畫作品,又有武松打虎年畫、皮影虎、虎鈕印章、玉虎、虎頭銅鈴、虎紋銅鏡等。涵括玉、石、青銅、陶瓷、書畫、年畫、織繡等門類,年代迄于商周。

虎年説虎,南通博物苑除舉辦“百虎迎春——鬱瑞麟先生畫虎作品展”外,還推出了“虎年説虎——虎文化及虎的科普知識展”,並在正月初一至初六期間舉辦了以各種動物為謎底的有獎猜謎活動,現場為幸運觀眾題寫虎年吉祥語。此外,南京圖書館為讀者準備了八大項17個小項的活動,包括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展、迎春猜謎、名家講座、經典誦讀、陶風讀書會等。

廣東展覽“動靜結合”

廣州藝術博物院的新春展覽可謂“動靜結合”,除“丁衍庸藝術回顧展”“生命的光輝——賴少其晚年藝術精品展”“院藏中國扇面書畫展”等13個展覽外,還打造了一個“藝術情人節”。大年初一當天,該院再現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典結婚照拍攝場景,讓觀眾在其中互動拍攝,回到特定經典的時光共用甜蜜。

同期,廣東省美術館的“大地·生靈——方楚雄的世界”工筆花鳥展,中山市博物館的“廣東省自然保護區暨珍稀動物展”、中山美術館的“寸草心——李錫武捐贈作品展”等展覽也吸引了數萬名遊客。

這些新春展覽多結合虎年特色和各地民俗,精選了大量精品名作,並努力創造能與觀眾互動的平臺,為節日營造出祥和、喜慶的氛圍。與民間廟會多方打擂、力求出新的局面相比,看展覽這種以靜制動的文化消費方式或許仍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何吸引更多的觀眾自覺地走進展館,把這種文化時尚形成為文化習慣,恐怕是在一派祥和之外,展覽策劃者、文化管理者更應思索的問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