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畫筆為藝 教育為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19 20:35:54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12月12日,在“名嘴”楊瀾的主持下,著名水墨人物畫家楊之光從藝從教六十週年回顧暨楊之光美術中心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正式拉開帷幕。原本中規中矩的中國美術館經別出心裁的佈置後,一時間風格變得迥異。就連展覽都做得如此與眾不同,不由使人想起楊之光的那句“借鑒古洋尋我法,平生最忌食殘羹”。

漫步于中國美術館中心圓形大廳與二、三號廳,徜徉在紅、黃、藍、綠、橙五色地毯連接的展廳間,除了楊之光幾十年來的作品外,更有他身為中國人物畫大家卻依然俯身為少兒美術教育身體力行的實踐。

對於楊之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時常佩戴的那副暗紅色眼鏡,這讓他在人群中時常都會成為關注的焦點。其實不要小看這副眼鏡,這一個生活小細節恰也是他那種求新求變的一種反映。身為新中國成立後水墨人物畫的抗鼎者之一,楊之光在藝術上的創新追求,令人欽佩。

雖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但與徐悲鴻、蔣兆和對人物畫的變革不同,楊之光擺脫了北派水墨人物畫素描加水墨的方式,將西畫的寫實主義造型觀念與手法與傳統水墨畫的筆墨技巧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他在“打通”與“銜接”上下了大功夫,他的新寫實風格的水墨人物畫,對中國繪畫“重意尚寫”的精神傳統心領神會、情有獨鍾。

楊之光退休之後曾經短暫駐留美國,同時週游世界,考察各國藝術發展的經歷。正是在這一階段中,善於總結與思考的楊之光,對於從事了半個世紀之久的美術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認識,意識到美術應該成為培育智慧增加修養的途徑,應該成為未來新人在創新意識的建構上發揮重大作用的重要方式,而不應以僅僅培養職業藝術家為目標。這一認識,促成了“楊之光美術中心”的成立,並在其女兒楊紅,曾經遠赴北美專修兒童藝術教育的年輕專家的全力支援下,建立了一套以創意為目標的全新的藝術教育體系。楊之光美術中心在國內的影響力可謂甚巨,中國美協少兒藝委會的專家、美術教育界的知名人士都曾同我講起這一機構的創新思維和教育理念。更為難得的是,楊之光創辦美術中心的時候,自己已經功成名就,以耄耋之年還能心繫兒童美術教育事業,這就是楊之光的過人之處了。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潘天壽,聽天閣詩亭落成
· 中國當代藝術的外國推手
· 讀熊宇:以畫天使為謀生;以信天使為信仰
· “塑”説新語:70後雕塑家群展
· 延安時期紅色國畫鑒賞 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