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亞明:中國畫——獨立於東方的意象繪畫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0 14:30:33 | 文章來源: 新華書畫

清代晚期,由於大量墓誌的出土,研究金石之舉的人漸多,書家重碑,追求一種拙樸渾厚的風味,加之近代商業的勃興,在上海出現了以吳昌碩為旗幟的“海上畫派”,把篆刻藝術的情趣移入繪畫,形成詩、書、畫、印一體的新風貌。

新中國建立後,以國畫反映現實生活為課題,作過大量的探索,産生了一批批面目新穎的作品。對於中國畫本質的研究和探討,也始終沒有中斷,對於中國畫傳統的繼承也在各種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中進行,一批新的不同於前代大師的出現,可以看出新時代在這方面的成果。

縱觀我們的繪畫史,從整體上來説,在我國繪畫成為獨立的藝術之後,沒有經歷過完全模倣自然(西方古典寫實主義,就是完全模擬自然)的階段,也沒有經歷過完全脫離自然的抽象階段。晉唐以來,中國畫漸趨成熟,逐漸明確了“寫意”的道路。它反映為兩種傾向,一種偏于“借物寫心”,文人畫是其代表;另一種偏于裝飾,工筆重彩比較典型,也有介乎兩者之間的。不管哪種情況,大都屬於意象的範疇。我想,中國畫之本質所在。

一九七九年美國懷特民美術館(whiteymuseum)舉辦了“新意象”繪畫展,因此出現了所謂“新意象派”的名詞。它是七十年代後期西方出現的“新繪畫運動”潮流的一支。所謂“新意象”除其模糊的語義外,並沒有任何充實的內涵。其所謂“新”,只是它的一種趨時的新奇形式所顯示的市場價值而已。

中國畫的“意象”創作觀,是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意識和美學傳統裏的,因而它有極其深厚的基礎,極其廣闊的天地。這種“意象”的創作觀,是在長期的繪畫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它又指導實踐形成了相應的技法。這種技法不以再現自然為目的,又不墮入抽象的玄乎。如前所説,它是追求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從表面看,它似乎是一種折衷主義的東西。但我認為,這正反映了事物本身的辯證關係。“過猶不及”,任何“過分”(極端)與“不足”同樣是不完美的,“不似之似”才是藝術的真似。與這種觀點相適應的,是“先人法再出法”的技法規律,所謂“熟後生”也是這個道理。

中國畫千餘年的歷史,當然形成了不少技法程式(例如山石的多種皴法,人物衣紋的多種描法,水雲的多種鉤法等等),它反映著人們對客觀的認識觀念,也多少含有某些象徵的意義。由於“先入法,再出法”的理論,畫家在熟練掌握技法程式之後,還要“跳出來”,擺脫技法程式的束縛,在突出性格與傳情上進行努力,做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才最後達到成熟。所以現成的技法程式,並不能限制畫家的主觀能動性,及程式化的趨向。相反,畫家早期對於程式的學習,有利於對傳統規律的理解,爾後對於程式的革除,又為畫家展現了按照零規律創造新技法的道路。為此,我把傳統技法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有規律,無定法”。多年來,我就是用這個觀點從事我的創作實踐的。

中國畫,作為獨立於東方的意象繪畫藝術,它如同一條壯闊的長河,已經流過了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將有新的發展,前程是不可限量的。不僅在東方,而且在西方、北方和南方,它將逐漸為更多的人們所了解、所欣賞。這便是我的觀點。

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五日

(本文原為亞明先生以“皖人名”筆名載于1984年《美術家通訊》)

   上一頁   1   2   3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水天中:中國畫價還很便宜
· 對話水天中:中國畫價還很便宜(圖)
· 中國畫“大”而“工”逼退“寫意”
· 傅抱石:一生為中國畫而生
· 盛世祥光---魯樵中國畫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