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亞明:中國畫——獨立於東方的意象繪畫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0 14:30:33 | 文章來源: 新華書畫

詩、書、畫的結合,首先是他們精神上的一致,再是形式上的統一。前者是傳統美學原則的一致性;後者則表現為使用書法提供的技巧和美感,借鑒詩歌的精神和境界,與繪畫水乳交融在一起。這種結合始於唐代的大詩人王維,而他還未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加以倡導;從理論上宣揚並擴大這種影響的則是宋代的傑出詩人蘇東坡。蘇東坡説:“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元代畫家趙孟頫詩曰“詩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都是説的這個道理。中國書法本身,在外人看來,類乎抽象畫的一種,它是一種以千變萬化的線的運動,呈現美感的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中國繪畫藝術的表達方式和方法,是以中國特有的毛筆和宣紙的接觸,呈現節奏——線的美感,給人心底層以牽引力。中國畫的基本韻律觀,正是由書法建立起來的。這種由書藝韻律作為支柱的繪畫表現形式,同時給中國繪畫的本質——意象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中國繪畫的本質性格,是一種借物象而寄情抒懷的藝術,作者對自然或社會的感受,經過作者心底意念選擇擷取的物象神韻,是它成像的目標。這就自然地區別純客觀的視覺反映的“具象”和主觀幻覺所呈現的符號混雜的“抽象”。它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神似”中獨立,成為一種主客觀一致的“意象”藝術。“意”——心思、心願、願望、意圖。“意”表現為主觀對客觀的認識和積累,又是主觀對於客觀的要求,這種要求在於質(神)的昇華和形的完美。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界中,視覺給思想以浩蕩的境界、飛揚的神情,出其不意,卻又在意料之中。客觀現實的驅動力量,給予主觀對物象選擇擷取的意圖。它是人和自然界相互滲透的交融體,是物與我一體的。它所表現的是作者對於自然物的意念、意圖和意味。而作者自身的修養、技巧和性格,又是對自然選擷純度如何的準繩。歐洲印象派(十九世紀末)和它有一些相似之處,卻仍然存在著根本的不同,那是因為各自的民族意識、美學觀和藝術傳統的截然區別。

中國繪畫的工具、材料(有著尖、圓、齊、勁等特性的毛筆,用動、植物燒煙製成的墨,以及用植物皮莖製造的紙)及使用方法,同樣也給“意象”以廣闊自由的天地。同時,工具的性能又形成了中國繪畫的獨特章法(構圖)。筆法、墨法、章法、是創作中國畫意象藝術的保證,它又反作用於意象藝術,使之不斷發展、豐富。可以説三法是中國繪畫的表達形式,是強有力的表現手段。這些手段,不但截然不同地區別於西洋繪畫,而且具備著它特殊的優越性。在章法上,有“高遠”、“平遠”、“深遠”等表現方法,又有“以大觀小”、“以近觀遠”、“以體觀面”、“以時觀空”等手段,可以不受時間、空間、視力等等的限制,隨心所欲地馳騁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裏。所以在我國的傳統繪畫裏,有著像《長江萬里圖》、《千里江山圖》這樣的巨制,“萬里長江一眼收”,這樣豪放的詩句,這又何嘗不是壯闊的畫呢?元曲中有這樣的描寫:“駁銀燈欲把心思寫,長吁一聲燈滅“。這裡用燈明燈滅來寫盡了心思。這種以少勝多,含蓄高明的文學手法,在中國畫中,表現為對於“白”(即空白)的功能的認識。墨為實、白為虛(從筆墨形式看,而非物象本身)。所以對“白”的研究,就是對“虛”的認識。實是有限的,而虛則是無限的,它可以是畫面筆墨的延伸,更可以是畫面境界的發展和內涵的豐富。它的作用在於和觀者更深入地合作,啟發他們盡情馳騁自己的聯想。“白”作為“無”,還有另一層的意義即省略刪除各種無關的細節。例如:畫遊魚,空白即水;畫飛鳥,空白即天;寫花草,空白則地;有人物,空白則環境也。高度的省略,就是高度的概括。中國畫家只想以一個主旋律來記錄心中的某一個突出的印象和概念,所以畫面越少細節,就越易傳達此一韻律。

作為傳達韻律的筆法,是中國畫佔有突出重要地位的特殊技法。中國人稱筆、墨、紙、硯為“文房四寶”,筆是頭一位的,敏銳鋒利的筆,介乎透明之間的富有變化的墨,具有很大承受能力的極為敏感的紙,以及細密堅實而柔潤的硯,都為創造中國這種能夠長期鮮明的留存作者韻律的畫種,起到自己的作用。前面講到到中國畫的基本韻律表現觀是由書法建立的。所謂筆法,其實質就是書法。書法的筆,不是機械的筆,是經過磨練的具有個性、修養、感情的筆,是有生命的筆。這裡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必須經過磨練,為基本功打好基礎。這仿佛中國的氣功,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鍛鍊過程,才能獲得。二是必須用感情駕馭筆墨。我曾説過三個字:情、神、韻。情是繪畫創作的靈魂,只有注入感情,才能顯示神采、産生韻律。中國畫反映時代,主要不是靠所描繪的物象,物象僅僅是一個朝代外形的個別符號,但不是時代精神。時代的筆墨,只能産生於與所處時代相契合的畫家之手。以自然、社會、人民為師,矢志獻身理想,熱烈追求光明,縱情作畫,才能注入時代意識,産生於前代不同的,而為當代人所欣賞的筆墨。這同樣是我數十年來所堅持的信條。

明清兩代,大都繼承著宋、元人的傳統,是有變化發展。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如下幾個值得提出來:1、西洋畫隨著宗教傳入中國,最早在明末,它曾對我國肖像畫産生了一些影響,被少量地借鑒入法(凹凸法)。純粹外來畫法,(如郎世寧等)則無法長期立足。2、宣紙特性的發展使水墨的運用達到妙趣橫生的高度。從晚明的徐渭到清初的八大山人,是其代表。3、石濤的出現,他的理論和實踐,標誌著中國畫的一個新的里程碑的開始。他以“立一畫之法”作為貫穿他的理論體系的中心思想,他的許多論著充滿著革新創造精神。他有這樣兩句詩:“千峰萬峰如一筆,縱橫以意堪成律”,把自然、書法、意氣、韻律的關係全説在裏面了。他的名言“筆墨當隨時代”提出“有法必有化”、“搜盡奇峰打草稿”、“予脫胎于山川,山川脫胎于我”等説,啟迪著後世的許多大師。當畫壇逐漸擺脫臨古的風氣之後,他的影響,在近代特別顯露出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水天中:中國畫價還很便宜
· 對話水天中:中國畫價還很便宜(圖)
· 中國畫“大”而“工”逼退“寫意”
· 傅抱石:一生為中國畫而生
· 盛世祥光---魯樵中國畫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