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大芬油畫”移師江蘇海安 期待異地“盤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03 09:21:38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佔全球商品油畫市場60%份額的深圳大芬村,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下幾近崩盤;如今,江蘇省海安縣投資30億元的中國首家油畫文化主題産業園啟動,期待通過5年努力,再續“大芬傳奇”。

當普通百姓難以承受藝術珍品日益飆升的天價時,中國的大芬村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深圳郊區一個佔地面積0.4平方公里、原住居民300余人的自然村落,聚集了12000名外來畫工畫商、100多家油畫公司和1000來家畫廊,一年的銷售額高達4億元,佔據全球商品油畫市場60%的份額,也因而上演了“大芬傳奇”。

近日,記者從2009中國海安第四屆青墩文化藝術節上獲悉,在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江蘇省海安縣,一個總投資約30億元、以商品油畫生産銷售為依託的中國首家油畫文化主題産業園全面啟動建設。目前已有逾百名來自深圳大芬村的油畫家、畫工、畫商北上海安,選擇在這片土地簽約落戶。

大芬村用近20年締造的“中國油畫第一村”傳奇,海安縣稱將“用5年超越”。當年大芬村自發形成油畫村,揚名天下純屬偶然,今天海安的這一立志引起畫壇關注:“崩盤”後的“大芬油畫”能否在異地真正盤活,觸底反彈後拉出陽線?

異地盤活尋找燦爛陽線

外表越繁盛,危機越洶湧。大芬村終於不堪地方狹小、房租猛漲,遭遇發展的瓶頸,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下幾近崩盤。國外訂單銳減,出口轉成內銷,資金鏈突然斷裂……2008年秋季廣交會上,整個大芬村幾乎“顆粒無收”。一些畫商熬不下去、轉讓畫鋪;好些油畫企業瀕臨倒閉、關門歇業;大批畫師難耐艱辛、成批離開。

大芬村之殤讓大芬美術産業協會會長、“大芬傳奇”締造者之一的吳瑞球認識到大芬油畫村的最大局限是産業單純和村內過於飽和,另起爐灶或許比死灰複燃更行得通。當山東、河南、福建等地相繼向他拋出橄欖枝時,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吳瑞球最終決定移師海安,他的理由是:海安臨近上海,如果説大芬村依託深圳、香港、澳門得以飛速發展;那麼幅員遼闊、文化底蘊深厚、經濟實力領先的長三角地區可以為海安的“新大芬”提供堅強的後盾,而獨有的青墩遺址文化,具備油畫、國畫、絲版畫、烙畫、雕刻、剪紙、裝裱等傳統文化産業優勢的海安,則是“新大芬”異地再生的絕好土壤。

具有巨大潛在消費群體

在知道了大芬的“短板”後,“新大芬”的思路是:“不對深圳大芬模式做簡單複製,而是建立一條基礎的可持續的文化産業鏈。”原來的以油畫生産、銷售為主的模式將被突破,而美學教育、油畫産銷、景觀旅遊、文化生態等等都將是未來的主要內容,藝術家村落、美術院校、美術館、展覽館、油畫産品交易市場等12個功能區將成為新的文化産業創意點。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政府搭好臺,唱戲的還是民間資本。據悉,“海安523”文化産業園已經有了油畫創作、生産的龍頭企業,專門負責承接訂單、市場行銷的經銷代理商,形成了畫筆、畫布、顏料、畫框、工藝品等一系列配套産品的生産銷售渠道,大有將長三角各種民間工藝種類囊括其中之勢。吳瑞球説,中國有著巨大的商品油畫需求,很多家庭還沒挂上油畫,“墻壁有多少,消費群就有多少。”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大芬式油畫:“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犧牲品
· 大芬油畫國畫拍賣會引起買家熱烈追捧
· “大芬模式”是中國油畫産業發展的引擎——訪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
· 劉大為:“大芬村已走到文化産業前列”
· “大芬”折射深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