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新觀念中的東方古典精神
——讀淩子的水彩畫作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24 20:25:15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淩徽濤

初讀淩子的水彩畫作品,其面貌令人眼前一亮,那運用新的視覺形式感的作品,給人以別開生面的感覺。這大概緣于,進入中央美院附中後,淩子的注意力從早期的基礎訓練轉向了綜合性知識的提高,而2006年進入中央美院後,更開始了畫面上觀念因素的輸入。其創作的一批水彩畫大部分的作品採取單色調表現形式,畫面上大塊黑白灰的變化和筆觸的痛快肆放,表現出不限于常規的生機活力,這種主觀精神開放性和明確化的表現能力,既捕捉到稍縱即逝的靈感,又能使人體造型秩序化審美的直觀性,在分分合合的關係中形成了一種渾融有機的統一體。整體處理上,有內有外,有虛有實,有斷有連,有層次有剝落,有豐致有飄渺,使“混沌裏放出光亮”,達到和諧而有變化的效應與魅力,畫面給人以視覺上輕鬆的享受。

他的作品,如《舞蹈系列》,體現出一種“流利性”,在處理上有一種“窺意象而運斤”的獨特匠心,將感性與理性、主觀意識與潛意識、簡約與誇張進行調節昇華。這種調節、昇華的過程,好似用米和水釀成的美酒,令人回味。如《舞蹈系列“D”》之中,以大塊的虛實變化,其簡約概括處理達到了傳統繪畫理論中的“計白守墨”、“虛實相生”的效果。大膽的墨色中藏著白和零碎的灰色,結構上的露與藏、枯與潤、柔與剛、曲與直的相反相成中求統一,筆筆有機聯繫,在技巧上和諧地塑造每一線形、塊形和色形變化,都有一種富有起伏、波折、頓挫的旋律意味的形態,呈現一種跳躍感和深進突出的立體感。特別是筆觸與色塊交織的變化,“有脫節,有變化”,表述出一種清新簡約的藝術語言和生機活力。

從氣息上解讀,清新、簡約是淩子作品的主要特徵。作品《與鏡子對話》,可以看出藝術家把現實中瞬間的物象運動,在主觀創造上將主題深化和概括。畫面整體韻律性的筆式和凝重的色調,加強了視覺張力上的刺激,在流動的黑白灰設定上,凝聚著一種流暢、神聖、崇高的宗教意識。從“潛意識”的一個“整體”走向後一個“組合過的視覺整體”。黑與白的對立、白與灰的依存,筆觸動式的分解和運用,既相剋而又相生,做到“億萬萬筆墨未有不始於此而終於此”(石濤畫語錄),以一種從一筆一墨開始,到一筆結束的整體聯繫的精神。

簡練概括的語言,豐富深邃的內涵,兩者有機統一之後的表現,是經過對客觀世界認識後的,經過了提煉與概括的主觀精神。淩子作品中對“意象”的整體性把握,使畫面變得不是現象實物中的真實面貌,但有真實的精神特徵。變形與誇張處理,巧妙地在瞬間中揭示了人物的深處心靈,流露出東方的審美意識,和在傳統與現代內外夾擊之下的表現中的明確形式,又把意境表現的如初月般的清崢。這種在意識的困惑和危機下突現出來的個性,是在清理了抽象、混亂的思想的矛盾體條件中運動昇華而成的。她使現實與理想、動機與主題的矛盾對立性地統一了。同時又是不拘法規和既定的邏輯方式融匯一起,這是淩子水彩作品的文化特徵。

可以説,淩子對藝術的闡釋通過一種觀賞“流心”的心理審美實踐,築成了東方人氣質之間的對話空間,並用這種不落俗套的繪畫風格來解讀傳統,具有超前的針對性。她的作品誇張、動感、韻律,展現出一種鮮明的個性氣場。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畫出己意 坦蕩自然
——重讀吳昌碩大師作品述感
· 高山仰止
宋文治誕辰90週年紀念活動在太倉舉行
· 那一泓如藍的江水
博巴油畫訓練班文獻展
· 台灣名家中國畫作品大展亮相東莞
· 德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