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首頁 - 新聞中心 - 獨家專訪 - 藝術沙龍 - 名家檔案 - 展覽推介 - 展覽預告 - 視頻 - 藝術講壇 - Art TV - 影像紀錄 - 好書連讀 - 民俗 - DIY - 論壇
您的位置: 首頁 > 繪畫

一場當代藝術的地域角逐:睡在中國上鋪的印度兄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02 09:05:43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從2004年1月到2009年1月,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指數增長了583%,印度增長了957%。和中國一樣,很多印度藝術家在利益的驅使下日以繼夜地趕製作品,但是,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只是“行活”而已。

“從純藝術角度來説,印度當代藝術比中國的有味道,很多超現實主義作品非常有異國情調,西方人很愛看。”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博士生導師王鏞告訴《新週刊》。2007年開始,印度藝術以非常猛的勢頭崛起,價位和口碑都拼命往上躥,不讓中國藝術專美。

西方人喜歡中國藝術,因為對神秘的東方國家充滿好奇。而在滿足這一點上,印度藝術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它色彩濃郁,又有很深的哲學觀念在裏頭,按照藝術家穆克基的説法,印度藝術就是馬蒂斯與莫臥兒的結合體。

印度藝術崛起

整個8月份,中國公眾都可以在上海欣賞“印度現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印度當代藝術展”。這不是印度藝術第一次來到中國,2008年,阿拉裏奧畫廊就曾將印度一線藝術家蘇伯德·古普塔引薦給中國。但這次展出無疑是時間表最合適的一次,此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已將寶萊塢歌舞好萊塢化,深目消腮的黝黑臉膛和濃艷的印度風味都是這一季的新流行。侯賽因、蘇扎、泰伯·梅塔、阿杜·都迪亞、巴哈迪·科爾……隨著印度現當代藝術的走俏,這些名字也變得炙手可熱,他們的作品出現在紐約、倫敦、香港與迪拜,售賣西方人眼中的異國風情。

與中國藝術界的成名藝術家一樣,印度當紅藝術家蘇伯德·古普塔也是F40,由鄉村來到城市,在城市化與國際化潮流影響下從事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價格在短短4年間飆升百倍。2005年,古普塔的繪畫作品《漁民》在蘇富比只拍了1萬多歐元,兩年後,沒有13萬歐元根本不可能買到他的一片紙。從繪畫思想到表達方式,蘇伯德·古普塔都已經是西方認可的成功藝術家。與他類似的38歲女藝術家密蘇·森,依靠紐約和蘇黎世的畫廊致富,出名後,她過上了和村上隆一樣體面的生活,經常在海島和山頂消夏數月。

印度的普通百姓生活艱苦,1/4的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但是,印度也有很多百萬富翁,他們非常熱衷贊助藝術,過去幾年印度當代藝術在國際上表現突出,知名度提升,海外的印度富商也累積了足夠的財富,購買藝術品成為他們的愛國之舉。當然,因為印度當代藝術的價位整體偏低,精明的商人自然也會將這看成投資之一種。

印度有很多畫廊,藝術市場也運作了多年。在拍賣市場上,印度藝術是繼中國當代藝術之後的又一個興奮點。權威藝術網站Artprice的報告提供了一個驚人的數字——從2004年1月到2009年1月,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指數增長了583%,而同一時期,印度當代藝術增長了957%。

與中國當代藝術較勁

西方人樂於見到與自身文化風格迥異的表達,不管來者穿旗袍還是穿紗麗。“印度現在”策展人斐安娜在印度與中國多年,這兩個國家對於來自加拿大的她來説都是文明古國,都在進行城市化與現代化擴張。但作為西方人,她並不能分辨兩國國民性格的微妙差別,也不能完全理解兩國從其他領域一直延續到藝術上的比試和較勁。

目前有兩種觀點,其中一些人認為印度當代藝術將取代中國當代藝術。印度當代藝術就像上升期的過山車,10年上漲了30多倍。2008年,佳士得印度現當代作品的全球銷售額達到4200萬美元。紐約蘇富比也成全了印度當代藝術,一場印度藝術專場的成交額就達到510.6萬美元,成交率74%。而這一年,正是中國當代藝術跌至低谷的一年。在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上,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之二》只拍出了《血緣:大家庭三號》價格的一半,曾梵志高調推出的作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竟然流拍。有人甚至認為,即使中國當代藝術賣得起價,也是因為這個市場上的投機者太多,相比而言,印度藝術市場的環境更健康。

另一些人更看好中國當代藝術,認為其與印度當代藝術早不在一個層次上。同樣是在蘇富比,2008年在香港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春拍收入是2007年紐約秋拍印度當代藝術收入的10倍有多。《時代週刊》稱,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藝術市場。而印度似乎還在依靠美國的支援和本地買家的愛國心獲得市場。

印度當代藝術強在哪?

千萬別小看印度當代藝術

雖然印度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受西方影響比中國還重,但它始終沒有完全割斷和傳統的聯繫。印度教在印度的當代生活中是活的傳統,80%以上的居民都是印度教徒,他們的行為方式、藝術思維都受傳統支配,這一點,藝術家也不例外。王鏞告訴《新週刊》,印度藝術家所做的觀念藝術內涵深奧,他們關照的不是社會觀念,而是哲學觀念,比“陰陽”和“道”這一類觀念深刻,也更讓西方人著迷。

英國人將維多利亞學院派寫實主義移植到印度産生的印歐學院派,對印度當代藝術的影響較大,但是並不深。因為印度的藝術傳統是偏向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神秘主義的,和歐洲的現實主義有很大差別。而且在20世紀初期,印度興起了“孟加拉文藝復興”運動,更加使藝術回歸傳統。

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藝術擺脫了印歐學院派的單一模式,開始對西方的現代藝術進行多向選擇。王鏞説:“當時,很多印度藝術家到歐美留學,他們中很少有人學習西方古典藝術,大多選擇西方現代藝術。直到現在,印度藝術的主流還是表現主義。”

從50年代的表現主義、6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70年代的抽象藝術、80年代的具象藝術回潮,再到90年代之後新口旦多羅藝術進一步發展、裝置和影像開始流行,印度藝術很好地繼承了本國傳統,又將西方藝術精神融匯在內。雕塑家卡普爾就是用抽象藝術表現口旦多羅觀念的大師,他的裝置是當代數一數二的藝術品。

王鏞認為,印度藝術家的整體素質很高,“上了大學全是英語教育,所以接受西方當代藝術的觀念特別容易,而且他們對印度古代傳統也特別熟悉。”80年代,王鏞在印度進修,看到美術學院的學生寫生時都不照著模特畫,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隨便畫。“這並不是説他們的素描不好,有的水準也不錯,畫一個抽象的構成,結構、效果都特別好。”

同病相憐兩兄弟

印度藝術還很有後勁,這已成為中印收藏家的共識。隨著各種藝術機構的不斷推介,印度當代藝術幾番在中國的畫廊、藝術展會、拍賣會高調亮相,正成為中國收藏家國際藏品的一部分,也是博物館、藝術基金的目標。

在印度,熱錢也不少,藝術品市場同樣持續升溫。藝術家的身價越來越高,但他們也開始感覺到自己的作品正淪為商品。和中國一樣,很多印度藝術家在利益的驅使下日以繼夜地趕製作品,但是,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只是“行活”而已。

資本的進入使印度的藝術市場空前繁榮,也讓整個氛圍空前浮躁。

和很多其他方面一樣,印度正努力在藝術領域趕超中國。印度人很自信,認為自己還處於藝術市場發展的初期,認為自己更藝術、更具原創精神,升值潛力還沒有完全釋放。然而,這種自信,如策展人斐安娜所説,是來自西方人的判斷。國際藏家是印度藝術圈最炙手可熱的人,可是,國際藏家又怎麼看印度當代藝術?

2009年6月9日開幕的瑞士巴塞爾博覽會,據説是金融危機之後一次非常理性、成功的盛會。有錢但無處投資的收藏家們,成打地購買價格合理、品質又有保障的藝術品。然而,在博覽會的展臺上,中國和印度當代藝術的存在感都微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

巴塞爾的金主們興衝衝地瀏覽、購買、派對,似乎已經把印度當代藝術和中國當代藝術一併拋在腦後。他們灰心地發現,也許大家都是西方收藏家擴展投資品種的嘗試,從未進入必買清單。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印度第十四屆世界和平書畫展鄭州預展
· 洛杉磯縣藝術博物館首次舉行印度漫畫展
· 連印度當代藝術都已經這麼貴了!
· 印度傳奇藝術家連續兩年被印度藝術峰會拒絕
· 印度藝術品市場不甘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