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古風遺韻——中國美術館推出館藏面具木偶藝術精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17 22:53:35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

 
綠大花 漳州 徐竹初
 
 
 
 
小丑 陜西合陽
 
 
 
京劇臉譜 北京
 
 
 
關羽 漳州 徐竹初

宗美

自2006年起,我國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産日”,旨在讓更多的人關注與保護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國美術館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研究工作,在每年的“文化遺産日”到來之際,都會推出不同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不僅邀請民間藝術家進行精彩的現場表演,還讓“非遺”走進大學校園,讓同學們感受民間美術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非凡魅力。

繼成功舉辦“影戲華彩——中國美術館藏皮影藝術精品展”和“美在民間——中國美術館藏剪紙刺繡精品展”,中國美術館6月13日特別策劃了“古風遺韻——中國美術館藏面具木偶藝術精品展”,精心遴選約90余件館藏面具、木偶藝術珍品,作為對第四個“文化遺産日”的獻禮。

中國面具起源於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原始樂舞和原始巫術等,以驅鬼娛神為主要功能,分佈廣泛,品類繁多,主要有儺戲面具、藏戲面具、地戲面具、社火臉譜、戲曲臉譜等,各地區、各民族的面具形成了多元的藝術風格。此次展出有貴州地戲臉殼,陜西社火臉譜,湖南、廣西等地的儺戲面具,青海藏戲面具和北京京劇臉譜等。這些面具既是古老民俗活動的依託,又是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民間藝術品。貴州安順的地戲面具是此次展覽的一個亮點。此類面具雕工複雜精細,色彩絢麗明亮,造型生動誇張,極具個性。武將威嚴剛勁,少將文雅端莊,老將和顏面善,女將柔裏存剛,這些散發著古風遺韻的精彩之作都將一一呈現于觀眾面前。別看這些面具神秘誇張,且生長在少數民族聚居的貴州,它們卻是地地道道的漢族面具,是明代初期由朱元璋征南的軍隊及其家屬帶到貴州的,在安順地區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每逢新春佳節和7月中旬,人們便頭戴黑紗,額頂面具,手持短小的兵器,跳起世世代代傳承的地戲,寄託祈福納祥、祛病消災的美好心願。此次展出的藏品都是安順地戲演出中的實用面具,作者大多是清代著名民間藝人齊二、胡五公、吳少懷等人的後裔或傳人,具有高超的技藝和深厚的傳統功底。此外,展覽中最為奪目的還有來自陜西鳳縣的四面大臉譜,高98釐米,再加上盔頭、髯口,總長接近3米,極為震撼。

木偶歷史久遠,1978年在山東萊西發掘的西漢墓中出土一具193釐米全身關節都能活動的木偶,證實了中國在2000多年前已有了製作精巧的木偶。千百年來,木偶在民間各地傳承發展,形成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四大類。此次展出的木偶藏品囊括了北京,福建福鼎、漳州,廣西靖西,貴州安順,陜西合陽,河北吳橋等全國各類木偶。其中,尤以明清兩代風格古樸的木偶最為珍貴,體現了我國雕塑藝術的優秀傳統。孫悟空的神奇機智,菩薩的端莊安詳,神將的沉著威武,作品雖僅是一頭,卻性格畢現。除此之外,展覽還展出福建漳州地區的提線、杖頭、布袋木偶作品,它們都出自當代著名木偶雕刻藝術大師徐竹初之手,作品刻工細膩,生動傳神,服飾華美,是閩南漳州木偶的傑出之作。

據悉,中國美術館自20世紀80年代起,陸續收藏民間美術作品6萬餘件。此次展覽的作品就是從這些藏品中精心遴選而出,從宗教到民俗,從京劇到地方劇種,從歷史典故到民間傳説,從民族英雄到神話人物,一件件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的面具、木偶藝術珍品將為觀眾帶來一次視覺盛宴。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古風遺韻:美術館展面具木偶(圖)
· 中國當代藝術的面具
· 古面具
· 婦女面具
· 老人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