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拉松:從觀念藝術回歸純藝術

時間:2009-06-15 09:31:42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資訊>展評>

科拉松 廢墟中的花園

由西班牙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博物館(IVAM)與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協會(SICA)共同主辦的西班牙當代藝術大師阿爾貝托·科拉松(Alberto Corazón)的個展“抽象繪畫和雕塑藝術展”,日前在上海民生銀行美術館舉行。科拉松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參展的29件藝術品都是他上世紀90年代之後創作的作品。

⊙本報記者 邱家和

觀念藝術弄潮兒金盆洗手

科拉松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是先鋒藝術的弄潮兒,但在80年代卻“金盆洗手”,一度停止了藝術創作,直到1992年才再度出山,舉辦個展“土地測量員戰略”(Estrategias del agrimensor),重回藝術舞臺。談到這個轉折時他介紹,上世紀70年代,他發展了一種“概念主義”藝術,其基點,是如何定義人類與圖像的關係,因為當時出現了電視,加上以圖像為主的雜誌的流行,人類社會進入圖像時代,使繪畫為主的藝術受到挑戰。80年代,他注意到自己的想法可以概括為平面設計,由此開始反思傳統的藝術圖像與後來的設計圖像的區別和意義。其結果,就是在90年代復出後,回到了藝術創作最初的元素:畫布、油彩等原始的要素。

他在回顧這段心路歷程時強調,當時他看到年輕人用攝影、攝像來創作,認為那些作品只是換了一種新的媒體。影像藝術家的稱呼是錯誤的,他們做的屬於媒體的範疇而非是藝術的範疇。藝術創作還是要用繪畫。他還説,他本人在80年代也搞過攝影、攝像創作,發現並未給藝術帶來新的東西。他現在給客戶做的錄影和在美術館展出的錄影並無太大的區別。他認為,這是當代藝術迅速發展帶來的迷惘,隨著波普藝術等觀念藝術打破了流行與藝術之間的邊界,也帶來了藝術本身是什麼的困惑。

要做歐洲畫派的傳人

他在上世紀80年代停止了“概念藝術”的創作。他表示,他從90年代後至今的創作都是純粹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他強調,從上世紀70年代潛心“概念藝術”,到今天回到純藝術,是藝術的進化而非對觀念藝術的簡單否定。他還説,現在他越來越感興趣的是繪畫,而且是用紙而非畫布來作畫。他透露,他還在為客戶做設計。他形容他的純藝術創作與設計工作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其間的共同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兩者都使用形象和色彩,即造型語言帶來的審美的共同點。

他還説,他要做歐洲畫派的傳人。他強調,繪畫與色彩之間什麼更重要?從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就開始對兩者的關係進行探討。他的創作就以此為重點,有時側重繪畫,有時側重色彩。他説:“我不想做先鋒派藝術家,而想做經典藝術家。”他解釋,所謂經典藝術家指的是畢加索、馬蒂斯、塔比亞斯等現代主義大師。他們已經從“先鋒派”進入了美術館,成為經典藝術家。

喜歡中國書法和詩歌

説到歐洲畫派,他認為這個源自佛羅倫薩的畫派從15世紀一直綿延至今。他強調,雖然從米開朗琪羅到塞尚再到畢加索,歐洲繪畫的面貌發生了巨變,但其藝術傳統是一脈相承的,有緊密的聯繫,對此不應過多看重時代的因素,要看內容而不僅是看形式的變化。那是“流”的過程,是有聯繫的。雖然具體的作品中表現的題材、主題不同,細節卻很相似,如米開朗琪羅到與塞尚畫的檸檬是一樣的。雖然他們筆下的檸檬有色彩與輪廓的區別,但對細節的關注,甚至對周圍環境、對氣氛的關注,卻是一脈相承的。他還説,他的展覽雖然叫抽象繪畫與雕塑展,但所展示的作品卻也有具象的成分,只是並不反映現實。

他表示,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內地,但他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他對中國的書法、詩歌很感興趣,想把這兩樣東西引入自己的藝術。他既喜歡中國古詩如李白的詩歌,也喜歡中國現代詩歌。他感覺與西方的詩歌以描述為主不同,中國詩歌注重情緒的表達,常常使用象徵手法。他還表示,中國當代藝術的作品中,有的作品似乎是對歐洲美術史的錯誤理解,而不是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繼承發揚。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