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清末創建的京師圖書館,館藏豐富,品類齊全,古今中外,集精擷粹。館藏文獻超過2200多萬冊(件),並以每年60萬-70萬冊的速度增長,居世界國家圖書館第五位,是亞洲規模最大、收藏最多,在學術上最具權威的綜合性圖書館。其中,260余萬冊為古籍善本、金石拓片,品種全、品質好、版本珍貴,可謂匯眾流以成書海,聚珍品而稱大觀。
拓本,是用紙墨拓取石刻上的文字,以載籍為據始於梁、隋,若以實物為據則始於唐初,經宋元明清歷代之發展,迄今已1400餘年。拓本作為碑刻傳承的載體,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承載了古代燦爛的書法藝術,且為歷代學人所取法,備受世人的重視;歷代石刻所使用的各種書體,反映著一脈相承的漢字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本身就是一部直觀的中國文字發展史;秦漢刻石、隋唐碑刻、宋元明清法帖一經刊刻,對考訂史實,研究文字源流與藝術價值、了解古代風土人情、文章詩翰等都是十分珍貴的原始資料。但這些珍貴拓本或為皇家貴族收藏,或為文人雅士收藏,一般秘不示人,再加上拓本的早晚、傳拓的優劣,重刻、翻刻或偽刻的出現,魚目混珠。
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邀請著名金石書畫鑒定專家遴選館藏善拓碑帖,精選出上迄秦漢碑碣,下至兩宋刻帖41種、80余件善拓碑帖,編撰成《中國國家圖書館碑帖精華》一書。
該書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該書的出版是建立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宋拓名珍藏品的基礎上優中選精的産物,也是國家圖書館善拓碑帖的首次多品種、大規模精印出版,是目前同類書所無法比擬的。
二、本書所選的41種碑帖中,有近30種是宋、明拓本或初拓本,其版本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其中《九成宮醴泉銘》、《集王右軍書三藏聖教序》、《李思訓碑》、《佛遺教經》、《爭座位帖》、《降帖》殘本等,皆屬宋拓佳品;再如《刁遵墓誌》、《張通妻陶貴墓誌》、《董美人墓誌》等因原石或佚或毀,拓本存世稀少,而國家圖書館所藏皆為初拓珍品,價值不凡,彌足珍貴,大大加強了碑帖版本研究價值。
三、該書遵循同一種碑帖選擇早拓,同時代拓本選擇精拓或保存完好的,同時適當增選兼顧同一碑帖同時代拓本、或不同時代拓本之比較需求,採取同一碑帖選用幾種拓本的編選原則,能使讀者進行比較和鑒別。
四、本書特將碑帖原有明、清及近代學者、書法家、收藏家200余人的題簽、題跋、觀款,眉批共300余則以及大量的鑒藏印記,一概保留,並按原貌刊出。如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頤為《李思訓碑》題詩曰:“蒲城嘗欲覓舊碑,花木逢春動綺思;自有蘭亭風範在,且從欹側出嵚奇。向來傾倒得吳興,稍以紆徐見性靈;那比麓山追峭折,俗人學死愧未能。”即形象地説明瞭此碑的特點。這些題跋,或記述遞藏脈絡,或考證源流真偽,或分析藝術特點,或傳授臨習經驗,均從不同角度挖掘並闡發了其文獻意義和書法藝術價值,對於文物研究者、收藏者、書法家以及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説,既是重要的必備資料,同時也是理想的欣賞、學習模板,有極高的參考作用。
饒宗頤跋《李思訓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