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背景與本色——寫在“本·色2009”七人油畫展之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11 10:16:4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作者:吳洪亮

  1979年,沒能給很多立志成為藝術家的人提供太多大學深造的機會。當年北京的中央美院、東北的魯藝和杭州的浙江美院(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都未招油畫係學生,別無選擇,想進大學畫油畫的唯一機會,就是報考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 歷史的偶然使一批年輕人成為了穿上軍裝的畫者。一身軍綠、解放帽、紅領章、紅帽徽以及背後的綠色畫夾子,應該是30年前北京魏公村的一道風景。這批人從數千報考者中被選擇,聚在一處,同窗數載,使其擁有了一個共同的軍人背景。除同學之外他們還多了一層關係——戰友。

  人們常説“軍人本色”,強調的是軍人所具有的一種堅定信念,既有個體的魅力,也有團隊的精神。經過4年的專業訓練,1983年畢業之後,他們有的留校任教,有的遠走他國求學,有的做舞美、做廣告、拍電影,但藝術始終是他們熱情的核心。30年後,當其中的7位聚在一處,將他們的作品鋪陳開,從中我們依然能夠找到許多共同之處。嚴謹、紮實的寫實能力,一致的審美情趣,沉穩的畫面,形成了在不同表現手法下的共同狀態。有趣的是在籌備展覽時,得到了一個名為“本·色”畫廊的支援,而“本色”二字恰合幾位的氣質,展覽的名字索性就叫“本·色2009”了,的確是巧而有味。這時的“本色”二字不僅可以呈現7位畫者的風貌,更可以分開考慮:本是來源、本體、根基,色是色彩、狀態甚至是態度。

  他們都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畫的過程恰恰經歷了從“文革”到改革開放這一新中國思想解放的重要變革期。嚴謹的學院教育,使他們對藝術的方向性選擇與理解在這個階段已基本形成,具象成為他們共同的追求。雖然“八五”新潮之後多種形式藝術相繼浮出水面,甚至繪畫本身的價值也受到了極大的質疑。但他們始終如一,恪守著繪畫的語言,在具象油畫的框架內進行探索,理性伴隨著執拗畫了30年。

  孫向陽那滲透著如夕陽牧歌般金色的畫面混合著泥土的芬芳呈于觀者面前。莫大風著力於物象的每一個細節與空氣透明度的關係,銳度極高地逼近你的視網膜。姜建忠作品造型的輕鬆與帥氣,似在畫布吹過的海風。張利筆下少數民族人物的肖像,使我們能看到一種靜穆中的尊嚴。李曉剛畫的人體舒展、靜謐,于細微間強化出呼吸的韻律。何大橋則在空間中營造出一段真實的夢境。匡劍那嫺熟的筆觸足以捕捉少女瞬間的動人之處。

  這些輕中有重、完整保留著學院基因的作品 ,使其擁有了一種內在的力量,體現了畫者本身的嚴謹與繪畫的難度。藝術能通過形而下的方式凝固形而上的東西,一定因為它擁有些許特殊的方式來支撐。 而“本·色2009”中所展出的作品,足以體現出有難度的作品本身應具有的優雅、講究與力量。我想這應該只是他們藝術長途中的一個驛站,是否能昇華為攝人心魄的感動,雖不能肯定,但至少可以讓觀者細細品賞、體會他們藝術的本色。


巴塘漢子(油畫) 張利


金秋(油畫) 孫向


童年的遊戲之三(油畫) 匡劍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國家畫院學術邀請展開幕
· “和諧中華”海峽兩岸書畫交流活動啟動
· 內蒙古油畫創作研修班開班
· 郭曉川作品展在京開幕
· “09 油畫展”展示學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