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吳冠中痛批美術評選之怪現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31 13:49:12 | 文章來源: 香港大公網

中國著名畫家吳冠中日前在上海文匯報發表文章,將美術評獎中顯現的中國畫壇浮躁之風揭露于公眾面前。他在接受該報記者採訪時,對自己的觀點作了更加詳盡且尖銳的闡述。

目前中國畫壇流行「畫家為評委削足適履」,畫家心中的藝術堅持已經被各種評獎帶來的現實利益湮沒。有畫家説,為了爭取獲獎,他的不少同行亂了方寸:擅長山水畫的改畫「主題人物」,畫小品的硬生生畫起了2米高的「巨作」……這股「怪風」在每年數十個帶有評獎性質的大大小小美展上「盤旋」,令人為藝術生態環境擔憂。

90歲的吳冠中痛心地説:「我曾長期擔任各類全國性大型美展的評委,看到那麼多有才華的年輕作者為揣摩評獎標準及評委們的口味,在作品中抹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他舉例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過一次大型毛澤東畫像展,作品出自全國各地的實力畫家,都畫得極認真、嚴謹。不料一位外賓看過,驚歎「這位作者」精力過人——他竟以為作品出自同一人之手。

一位擔任過某省級青年美展多屆評委的藝術家透露,最近幾年,他差不多每屆都會看到那些畫著大顆血滴的參展作品,雖然觸目驚心,風格卻如出一轍。

跟風的另一種表現是「故弄玄虛」,有些畫家專畫一些貌似艱深的畫作,以贏取評委的注意和好感。參展者似乎都熱心於畫抽象畫,或熱衷於模倣凡高、野獸派的作品,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僅僅停留在模倣,並沒有完全吃透「原版」大師藝術的精髓。

吳冠中回憶説,在他印象中,早年人們參加美術展覽只是為了名譽——獲獎,然後畫作被美術館收藏,便是最大的成功。時下的各大美展卻已變成了藝術家,特別是中青年畫家的「競技場」,或者説是「鯉魚跳龍門」的「投機場」。

在吳冠中先生看來,參展者這些「非常態」行為是被評委陣容和評委們欠公正的評選「逼」出來的。

記者了解到,一般情況下,評委足以決定一個畫展得獎作品的水準,百花齊放的盛景有賴園丁樂於培植各式各樣的苗。目前的各大美展,評委基本由有關機構指定,大都論資排輩,依據「名氣」上任。

吳冠中説,這樣的評委陣容裏確實有「伯樂」。比如,1980年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的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一下便獲得了評委們一致的讚揚,作品最初叫《我的父親》,吳冠中建議去掉「我的」二字,其他評委和畫家本人都同意。通過評委的慧眼被畫壇認可的畫家還有:1979年獲第五屆全國美展金獎的中國畫《人民和總理》的作者周思聰、同年獲獎的黑白木刻《主人》的作者徐匡、1989年獲得第七屆全國美展金獎的國畫《玫瑰色回憶》的作者邢慶仁等,「但是,這些只是特殊例子」。

知情者透露,通常評委們的意見很難一致。他們要麼一團和氣,事不關己,高高挂起;要麼爭論激烈,緣于學術觀,也緣于難以明言的利益關係,往往各有各的人事背景,各有各的「被照顧者」,而美術作品評選中感性的、個性的感覺評判,為各自的堅持提供了「足夠的理由」。面對評委之種種,參展者的心平氣和被打破,劍走偏鋒亮出十八般武藝,有的揣摩評委口味,有的押題材,有的趕形式,有的以畫面黑、尺寸大、形象呆傻為能事,有的盲目仿傚往年的獲獎作品等等,疲憊追趕中,被蒸發的是最寶貴的藝術靈感和藝術才情。

這樣的「評選」産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不少入選作品不如落選作品。前些年由陜西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美展落選作品集,匯集了許多優秀畫作,受到業內專家與市場的高度肯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版畫藝術的殉道者——羅貴榮和他的作品
· 清華美院李象群教授當選朝陽區文化創意産業 “十大精英人物”
· 張謝雄油畫作品賞析
· 用藝術關愛生態——“走進崇仁”江西師大油畫家寫生作品展
· 有一種精神叫感動——閻曉慶《血沃豐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