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2009首屆中國當代青年美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26 17:11:04 | 文章來源: TOM美術同盟

  “青年美展”是改革開放初期這個中國在政治與文化態度上都極為開明時期的産物,鼓勵年輕藝術家們解放思想、大膽地進行藝術探索是其應有之義。1985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更是成為聲勢浩大的85’新潮美術運動最重要的催化劑。然而,正是從85’新潮美術運動開始,仍然由美協把持的“青年美展”不可避免地與整個國展體制一起衰落。“青年美展”體現了學院化的主流藝術能夠識別和容忍的相對新穎的藝術傾向,新潮美術運動則試圖全面衝潰以國展體制為核心的學院藝術體系,在這個更激烈、也更深刻地體現出新時期中國青年的激情與銳氣的現代藝術運動面前,“青年美展”所代表的仍然是一种經過嚴格篩選與消毒的學院藝術。因此,美協主導下的“青年美展”的衰落並不意味著青年藝術的衰落,相反,年青藝術家擺脫形形色色權威體系的控制、頑強地展示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質正好體現出中國藝術內在演化機制的日益成熟。

  85’新潮美術運動以來,以年輕藝術家為主體的一波波藝術潮流都在刻意強調自己的“新”,而在有意無意中回避著年輕的特徵。在年輕的藝術家和激進的批評家看來,他們與傳統之間的對立不是年輕的、不成熟的、具有明顯實驗意義的藝術與成熟的、權威的經典藝術之間的對立,而是銳意進取、更能體現時代本質特徵的藝術與因循守舊、應該被時代淘汰的藝術之間的對立。這種激進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反映了處於激烈變革時期的中國藝術的真實狀態,在以國際當代藝術體系為參照的激進的當代藝術潮流演化時期,更年輕的藝術家所體現出的更“新”的藝術觀念和更“新”的藝術形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道義優勢。從這個角度來看,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是中國銳意進取的青年藝術家的黃金時期。

  到90年代末期,更年輕的一代藝術家的生態環境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於個人獨特的內心體驗的執著,新一代年青藝術家大都選用了被前衛藝術家們所唾棄的更為傳統的藝術語言,這使得他們在這個由85’藝術家、後89藝術家和與他們聲氣相通的批評家群體構成的當代藝術語境中缺乏自己的學術空間;另一方面,伴隨著以繪畫、雕塑等更為傳統的藝術門類為中心的當代藝術市場的快速崛起,這些年輕藝術家在藝術市場上取得了令人嫉妒的成功。學術上的備受冷落與市場上的驚人成功構成了新一代傑出的年青藝術家令人羨慕而又極為尷尬的奇特境遇。同樣,在藝術高度市場化的潮流中,一系列力推年輕藝術家的展覽由於自身濃厚的商業操作特徵使原本嚴肅的學術意圖也被視為老練的市場策略和令人厭煩的商業噱頭。

  在這個藝術已經高度商業化的時代,一種既不是由學院化的官方和半官方機構舉辦、又不是由有著深謀遠慮的商業意圖的商業資本推動的青年美展還有沒有自己存在的空間?這正是“In2009首屆中國當代青年美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展覽策展人的設想中,“In2009中國當代青年美展”首先針對的是由學院化的官方和半官方藝術機構組織的青年美展。在他看來,這種學院化的青年美展存在著兩個致命的弱點,其一是封閉性:主辦者的學院藝術趣味決定了選擇的作品局限在那些具有良好的語言素養、符合公共道德規範、體現著或單純或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純粹的審美追求的藝術系統之中,藝術被隔離在當代人複雜、矛盾、充滿激烈的衝突的內心體驗之外,隔離在對由於人的種種扭曲的慾望編織的種種荒誕詭異的社會觀念所構成的生活世界的無情觀察之外——這些正是當代藝術家必須真實面對的問題,也只有在與這樣沉重的精神問題的碰撞中,當代藝術家才能建立自己獨特的語言邏輯。其二是功利性:作品的入選、評獎都有一個嚴格的篩選機制,評委們的趣味不僅決定著參展作品的面貌,也左右著參展藝術家的心態。更為荒誕的是,最終決定作品的入選與獲獎的甚至不是評委們的趣味與眼光,而是種種無法理清的人際關係。單純、超脫的藝術理想和複雜、庸俗的人際關係構成這種展覽體制詭異的悖論。“In2009首屆中國當代青年美展”的策展人首先強調了展覽的當代性:不是將藝術封閉在單純的語言系統中,而是強調當代人的心理體驗和社會關注;其次,策展人強調了展覽的開放性:以自由邀請的方式,一方面根據自己的判斷去邀請藝術家,另一方面,藝術家也自由選擇是否參與。這是一種完全平等的互動關係,最終確定下來的參展作品實際上是每位參展藝術家共同選擇的結果。

  同樣,在展覽策展人的設想中,“In2009首屆中國當代青年美展”也有別於近年來盛行的另外一種青年藝術展:隱含著深謀遠慮的商業意圖的新銳藝術展。商業資本的運作下,形形色色的新銳藝術展成為選拔、發掘、推介優秀的年輕藝術家的重要工具,展覽的組織者往往會刻意營造一種驚世駭俗的極端姿態以求一鳴驚人。的確,最深刻的當代藝術往往會體現出一種驚世駭俗的特徵,傑出的當代藝術家總能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表像中看到令人震撼的精神實質,並且以飽含激情的藝術語言將表像世界與精神實質之間劇烈的扭曲關係以令人錯愕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産生一種驚世駭俗的效果。這樣的驚世駭俗從根本上説是由藝術家敏感、真實、深刻的人生體驗與沉溺於世俗的社會觀念無法面對真實的內心世界的普通人的心靈經驗之間的巨大落差造成的。絕大多數才華出眾的年輕藝術家都有強烈的激情、敏銳的感受和出眾的表達能力,但也往往缺乏那種真正深刻的人生體驗,因此,絕大多數新銳藝術展所呈現的驚世駭俗姿態往往是老練的商業資本刻意炮製的學術噱頭。“In2009首屆中國當代青年美展”有意回避了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的學術觀念,也不試圖製造轟動效應,而是力圖更真實、更全面、更具包容性地展現青年藝術家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所表達的真實感受。

  本次展覽邀請的都是70年代出生的年青藝術家,但卻不是那批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出生、現在已經進入個人高度成熟時期的藝術家,也不是70年代中後期那一撥最初以新卡通繪畫而引人矚目的年輕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所運用的媒介、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和所呈現的語言風格等方面都沒有刻意強調某種相似性,但他們卻都在自覺地回避著那些知名的同代藝術家內心體驗的方式、觀察社會問題的角度和風格化的語言特徵,試圖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尋既屬於這一代人本質的生存感受、又不同於前兩批藝術家強烈地自我關注的精神特徵。由於種種不同的原因,相對於那些幸運的同代人,這些藝術家成名較晚,大部分人也還沒有真正進入個人藝術的高度成熟期,但這些年輕的藝術家中並不缺乏才華卓絕者,只要他們繼續沿著自己獨特的方向深入發展,他們也一定會很快步入高度成熟的階段,顯示出這一撥人獨特的多元視角,同時也會因為他們的藝術成就與前兩批傑出的藝術家一起更深刻地展示出這一代人更為豐富、更為複雜的精神世界。這也許正是“In2009首屆中國當代青年美展”潛在的雄心吧。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