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南宋“院體”畫家 馬遠的殘山剩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26 17:15:06 | 文章來源: 星島環球網

  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杭州)。他的生卒和詳細經歷,很難查考。他為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約1190-1224年)的畫院待詔。馬遠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一連五代都是畫院畫家。其曾祖馬賁善畫花禽、人物、佛像,形成“馬家”風格之後,為北宋徽宗朝宣和畫院待詔。祖父馬興祖是高宗紹興年間的畫師,精於鑒別古代文物,工花鳥,亦擅畫人物。叔父馬公顯與其父馬世榮在人物、山水、花鳥畫上無一不工,紹興年間任職待詔,並獲“賜金帶”。其兄馬逵也長于山水、人物,尤工花鳥畫,造詣頗深。其子馬麟工人物畫、山水、花卉,曾為畫院祗侯。

  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熏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

  人稱“馬一角”

  馬遠的獨創性風格首先體現在山水畫方面,一般認為,他在繪畫上取得的成就也以山水畫為最高。馬遠山水源出李唐,從他早年作品《春遊賦詩圖》(又名《西園雅集》卷,圖2)中,可以看出和李唐《江山小景圖》卷有一脈相通之處,但已顯示出馬遠的匠心:在局部取景中,上畫根,下畫梢,比李唐更進一步,後來,馬遠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在構圖方面,李唐、馬遠雖然都是局部取景,但總體來説,馬遠更為簡約、概括,畫面烘托的氣氛和表現的意境更具特色。馬遠繪畫常把主景置於一隅,其餘則用渲染手法逐漸淡化為朦朧的遠樹水腳、煙嵐霧雨,並通過指點眺望的人物把觀賞者的注意力引向曠遠的空間,勾起人們無限遐思。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説馬遠作品是“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此邊角之景也。”確實比較恰當地描述了馬遠的山水畫構圖特點。五代、北宋荊浩、關仝以來的山水畫,常作全景式的大山大水,佈局以近、中、遠景層層重疊,常要求遠景也清楚寫實。馬遠的畫卻無中景,遠近直接對立。近景以胸中丘壑駕馭畫面,或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遠景則減到不能再減,畫面上常留出大片空白,以表示空曠渺遠的氣氛。這在中國畫構圖上是新的創造,似虛而實,虛中有實,如司空圖論詩:“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雪景》卷便是這種構圖的典型範例。此圖由四段橫幅集合成一卷,寫陰霾天色中江上雪景,皆取“邊角”之景,簡賅傳神。第一段,畫面集中在左下角,右端僅伸出一帶孤丘,細長如一白練。左端相疊兩座雪山,山右側一群建築物中高聳著一座殿閣,青松等繞于四週。建築物上面覆蓋厚厚的積雪,下襯樹葉極濃重。對比之下,空曠處愈顯空曠。整個畫面給人以荒涼幽寂的感覺。第二段,僅在畫面上端偏右部分,用方直的線條勾出重重疊疊隱約可見的山嶺,如露在水面的一線魚背。山峰上稀疏地點著幾株小松。山峰之下皆隱于氤氳迷霧之中,水天山霧一色,尤如混化的世界。畫的左下角寥寥幾筆勾出一葉小舟,二人撥槳,舟前僅三道波紋,舟後拖出一條水浪。全圖著墨處不到畫面的十分之一。第三四段亦極簡練空寂。此卷以少勝多,所謂“清古數筆而神致完備”,充分體現了南宋畫的藝術特色。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馬遠十二水圖之細浪漂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