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清代油畫:未來市場價值將受到相當肯定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18 16:45:28 | 文章來源: 藝術市場

清佚名貴婦肖像油畫玻璃

  明清時期油畫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清代是中國油畫發展的初始階段。在歐洲傳教士將油畫傳入中國後,在中國本地形成了以清代宮廷油畫和廣州外銷畫為主的兩大油畫類別。

  油畫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始自明代,從西元十六世紀起,歐洲不斷派遣人員到中國傳教,為了這一目的,歐洲的傳教士們攜帶了一些宗教宣傳物,包括天主像、聖母像等油畫畫像。他們在傳教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把西方的油畫傳入了中國,對西方油畫在中國的傳播具有建功立業的意義。其中,義大利的羅明堅將西方油畫帶入了中國內地,同樣來自義大利的利瑪竇在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巧妙地將西方天主教油畫及其銅版畫複製品分送給中國皇帝和上層官員,起到了西方油畫轉承的影響效應。喬瓦尼在澳門進行了油畫創作活動,並培養了自己的油畫弟子,他的弟子們深入中國內地進行的藝術活動對明代油畫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這批傳教士在中國南方的通商口岸建立了最早的油畫傳播機構,造就了中國最早的油畫家,贏得了中國皇室和民間對西畫的藝術贊助和傳播。這一時期成為了西方油畫傳入中國的初期階段,此時的油畫創作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至清代,中國油畫的發展呈現南北方雙峙的態勢。在北方,清代宮廷成為北方油畫的重鎮。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在位期間,擅長繪畫的歐洲傳教士進入宮廷供職,將歐洲的油畫技藝帶入宮廷,由歐籍官員或中國內廷畫師進行創作。當時供奉內廷的傳教士有馬國賢、郎世寧、王致誠、潘廷章等,他們除自己進行油畫創作外,也影響了一批中國宮廷畫師的油畫創作。從目前存留的實物和文字資料中顯示,清代宮廷創作的油畫題材一般以帝後、官員等的肖像和宮殿的室內裝飾作品為主,極少有用來創作主題性的繪畫作品。由於當時的保存條件較差,宮廷中沒有專門的油畫修復人員,皇室對這些作品的收藏也並不十分重視,因而,清宮油畫作品的存世量十分有限。

  在南方,從清朝乾隆年代起,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在這一地區,歐洲傳教士的繪畫技藝和油畫作品通過傳教和貿易兩種方式在中國民間廣泛傳播開來,中國當地的民間畫師開始仿傚這些歐洲畫家,最早從事了西畫的創作和銷售,其繪畫主題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和自然風物的方方面面,涉及民間風俗、風景、人物肖像等,畫種主要有油畫、紙本水彩畫、通草紙水彩畫、反繪玻璃畫等。他們的作品極富特色,受到了當時國外來華人士的歡迎。於是這些作品也通過來華作貿易的歐洲人,向外傳播出去。因此,與宮廷西洋畫相比,清代廣州外銷畫是根據民間的商業要求而發展,向外傳播到香港、上海以及國外等地,其影響遠比宮廷西洋畫要深遠。

  清代油畫市場分析

  由於清代宮廷油畫和廣州外銷油畫的創作地點和繪畫功能不同,其流傳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些油畫作品在流傳的幾百年間,保存情況多不完好,有的甚至經過劫難,流散海外,現存作品已是十分罕見了。

  清代宮廷油畫由於其繪畫的功能性和政治的需要,在當時主要存于宮廷畫院之內,在國內的流傳較為有序。但由於清代皇室對這些作品的收藏並不十分重視,甚至被評論為“雖工亦匠,不入畫品”,加之保存條件較差,宮廷中也沒有專門的油畫修復人員。因而,清代宮廷油畫在其畫完後的數百年間,保存情況並不良好,現存至今的已是鳳毛麟角十分罕見了。目前可見的清代宮廷油畫大都收藏在博物館中,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為中國最早油畫作品的《桐蔭仕女圖》、傳教士所作《孝賢皇后像》、《乾隆皇帝射箭圖》等等。而清代廣州的外銷油畫,在當時就已經通過大量的中西貿易流傳到了西方國家。而其在西方國家一齣現,立即艷驚當世,風靡一時,受到歐洲公私收藏家的競相收藏,如英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就收藏了清代的廣州外銷畫幾十余幅。而在國內,這些油畫卻鮮為人知,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值來説都遠遠沒有得到重視,多為民間所收藏,保存狀況也多不完好。但相對於清代宮廷油畫而言,如今在市場中可見的作品數量也相對較多。

  清代油畫在其流傳的過程中,除了藏于宮廷之外,民間藏有的宮廷繪畫十分少見,而在市場中流通的清代宮廷油畫則幾近絕跡。而外銷油畫主要是應來華洋人的需要而繪製,因此成為了對外貿易的商品之一,19世紀30至60年代是廣州外銷畫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外銷油畫通過廣州及通商口岸的畫店銷售到香港以及國外等地。與此同時,由於外銷油畫帶有中國畫的繪畫特點,在國內市場中也很受歡迎。因而,在國內和國外市場中流通的清代油畫大都是外銷油畫作品,以及為數極少的清代宮廷油畫。

  20世紀90年代,從拍賣在中國藝術市場出現以來,清代油畫並沒有受到市場和收藏家的重視。早在1996年,一幅清代《水滸人物玻璃油畫》就在北京翰海秋季拍賣中亮相,當時的成交價為17.6萬元,這在藝術市場剛剛開啟的當時也算價格頗高。但在此後的幾年中,清代油畫的成交狀況也並不理想,不但在拍賣市場中連續幾年少有此類作品的出現,而且上拍的作品成交價也僅僅停留在幾萬元的價格範圍之內。2003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春天,但清代油畫市場卻沒有隨之高起。廣州嘉德夏季拍賣會推出的《官員像》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保存最好、藝術價值最高的清代油畫作品,拍賣行對這件作品的期望值頗高,當時的估價為150-200萬元,但這件博物館級的作品卻遭遇流標。

  直到2005年,隨著中國油畫在藝術市場中的整體高起,收藏界才對清代油畫有所關注,其作品價格得到了整體提升,作品的成交量也呈現了增長趨勢。紐約蘇富比成交的一件清代《歐式服裝婦女肖像(PORTRAIT OF A MAIDEN IN EUROPEAN DRESS)》的價格有了質的突破,這件估價僅為100-150美元的作品,最終卻以40.8萬美元的高價成交,約合人民幣337萬元,這是清代油畫首次在國際市場上得到相當的肯定。隨之,國內的中誠信拍賣行推出了兩件清宮油畫《文官像》和《武官像》均以44萬元的價格成交。在2006年的春季拍賣中,北京翰海推出的清代《廣州商館早期風貌》成交價為14.3萬元,上海嘉泰“西洋美術--中國早期油畫”專場推出的通草水彩畫《産茶圖》成交價為1.76萬元。整體來看,市場中價格較高的清代油畫主要以宮廷油畫為主,而外銷油畫的價格較低,多處於幾萬元至十幾萬元的價格區間。

  近幾年,雖然清代油畫價格隨著市場的升溫而有所抬升,但在藝術市場中並沒有形成一個單獨的市場門類,其成交價格也沒有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熱而高企。在當代油畫作品火熱的藝術市場中,作為中國油畫“始祖”的清代油畫市場並沒有隨之火爆,流拍的作品沒有因此而減少,成交的作品價格也沒有得到大幅的升漲。究其原因,學術界研究清代油畫的資料少之又少,其宣傳和研究的程度都不夠,因此收藏界對這部分作品的認識度普遍不高,關注度也遠遠不如當代油畫。

  藝術價值和市場發展趨勢

  清代油畫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有著自己特殊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只有在了解清代油畫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基礎上,才能對其市場價值作出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就清代油畫的藝術水準而言,放在當時歐洲繪畫總體水準的背景來看,以郎世寧為代表的清代傳教士並不能代表當時歐洲繪畫的最高水準,而其他傳教士畫家和其中國弟子的繪畫技藝就更加等而下之了,所以當時無論是宮廷油畫還是廣州外銷油畫,其藝術水準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就用途而言,清代宮廷內的油畫大都用作人物肖像和裝飾宮殿,極少用以主題性繪畫創作,即便是油畫肖像也是作為繪製大幅的帝後朝服像收集素材用的,而不是作為繪畫創作來對待的。廣州外銷畫的民間畫師們,更是將油畫作為對外貿易和交易的對象,具有較為濃重的商業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油畫在清代的創作融合了西方油畫和中國本土繪畫的藝術特點,形成了一種獨有的藝術風格,具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在歷史價值方面,無論是記錄帝後生活的宮廷油畫還是反映自然和豐富社會生活的外銷油畫,都反映出了當時清代的歷史狀況,具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另一方面,清代油畫無疑是中國油畫的萌芽時期,是當代中國美術的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歷史價值。

  融中國傳統技法和西方油畫風格為一體的清代油畫作品,是能代表我國繪畫風格發展和轉變的劃時代作品,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加上其存世量十分稀少,反映在市場中的價格也應當較為高企,但從清代油畫在國內的市場狀況來看,其成交價遠遠沒達到其應有的市場價格,而在西方這類劃時代的藝術作品如印象派的作品等都在市場中很受追捧,價格頗高。擁有高度藝術價值的清代西畫,其市場價值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當受到相當的肯定。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清代雍正皇帝行樂圖特展”引人注目
· 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清代四僧”畫展
· D33 D34 白雅軒 清代二美圖(一)
· 故宮院藏“清代四僧”繪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