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張曉剛:為什麼我一直對過去糾纏不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7 11:25:59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大家庭”系列對我而言,不過是我的一個階段而已。對當下市場,我也看到它的危險性、危害性,我能把握的,就是堅持自己的藝術探索  ★ 文/河西

  今年3月,《胡潤百富》雜誌發佈了中國第一個現代藝術榜,根據去年拍賣行的數據,中國在世的最能賣錢的藝術家中,吳冠中位居榜首,張曉剛位居前十。

  按畫家作品的總成交額來看,趙無極、張曉剛、岳敏君、吳冠中分列前四,成交額都超過了億元大關。

  從“85新潮”參加西南藝術群體時對死亡的迷戀,到90年代初期開始創作表情冷漠的“大家庭”系列,張曉剛經歷了一次內心的轉型。自從“大家庭”系列成為當代藝術史上不得不提的經典之作後,來問他要“大家庭”系列的畫商越來越多,可是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那些想法還沒有被市場“檢驗”,但是他覺得那並不重要。

  而26年前,剛剛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的張曉剛,對未來和自己都沒有那麼清醒的認識。他度過了幾年灰暗的時光,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堅持下來的結果就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你。”當他坐在對面,點上一根煙,用幽幽的語氣談論往事時,還能隱約感受到他當時的艱難。

  一切都在張曉剛參加完聖保羅和威尼斯的雙年展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批評家稱他的畫“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畫商對其青睞有加,1994年賣兩千美元的畫在新世紀初賣到了4萬美元,2005年之後,又激漲到20萬美元。到2006年的拍賣市場上,他的一些作品已經賣到百萬美元以上,最高達到230萬美元。

  現在,他辭去了四川美術學院的教職,將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北京靠近飛機場附近的“一號地”,每天恪守著時間安排,以一種工作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藝術創作,他覺得這是他需要面對的真正的生活。

  “畫《大家庭》之前有一個很長的反省過程”

  中國新聞週刊:最初開始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是在1993年底?

  張曉剛:1993年還在探索,包括畫《天安門》、朋友肖像和家庭肖像,但真正開始畫“大家庭”系列是在1994年。

  1993年下半年我畫了一張全家福,畫一些和我生活有直接關係的人與物,那只是我一個系列中的一張。到了1994年3月,我正式將它作為一個系列。

  我運氣好,剛開始畫,就接到聖保羅藝術展的邀請。之前國際上的展覽也參加過一些,這麼重要的國際大展是第一次,但因為我妻子生孩子沒有去。他們去的回來後講,我的作品很受歡迎,尤其策展人特別喜歡,於是有了第二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也去看聖保羅藝術展,他也對我比較有興趣,邀請我去參加威尼斯的展覽。

  中國新聞週刊:據説是在昆明老家發現了一套家藏的老照片,看到母親的照片真漂亮,才開始動了畫這樣一組畫的念頭?

  張曉剛:之前有一個很長的反省的過程。一般人會將它誇張成我從這樣一件事中獲得靈感。1991年畫完我“手記系列”,就停下來,當時整個中國的文化背景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85新潮”徹底過去了,下一步該怎麼走,每個人都在考慮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整個中國進一步開放,進一步開放的結果是大家對國際的了解也多了,國際間的交流也開始多起來,大家開始思考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位置和我們自己的未來。在這個前提下,來思考我的藝術,我有一個很深刻的反省。92年一年沒畫畫,到歐洲看原作,從古代到當代仔細揣摩。

  之後我就很自覺尋找自己的身份問題以及藝術的感覺問題,以及藝術與生活、中國文化的關係問題。這種思考剛好和老照片的感覺結合在一起,從我父母的老照片裏,我讀到了很多東西,很有意思。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想清楚,所以到了93年才開始做一些探索,都沒有想過畫老照片。

  當時主要的想法還是去畫我身邊的人和與自己有關係的事物,老照片只是其中的一個元素。最後93年我們辦了一個“中國新經驗”展覽,辦完之後我對自己有一個清理,我決定我要走這條路,於是開始有“大家庭”系列。

  中國新聞週刊:“大家庭”系列和你早期的作品比,畫風上越來越冷靜了。這種冷峻中也有一點瑪格利特的影子,受瑪格利特的影響大嗎?

  張曉剛:我不屬於理性的冷靜,我比較直覺。只不過我用一種冷靜的方法來表達,而不是以前表現主義那種激情的方式。

  瑪格利特早期對我影響不是很大,92年到德國去,看了很多他的東西,説不清楚地特別喜歡他。同樣超現實主義,這麼多人我就覺得在氣質上我和他比較接近。

  達利有點做作,瑪格利特很樸實地表達他的想法。在繪畫上他給我很多啟發,但瑪格利特有一些玄學上的東西,這些部分我不太懂,可能潛移默化也有一些影響。我喜歡那種神秘性,那是歐洲的傳統,我們是現實主義的傳統,和他們不太一樣。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