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靈傾訴生命的永恒

時間:2009-03-14 18:49:17 | 來源:美術報

資訊>展評>

扎布羅夫于1935年10月16日生於白俄羅斯的首都明斯克,受畫家父親的影響,自幼就喜愛藝術,1949—1961年先後在前蘇聯明斯克、列寧格勒及莫斯科美術學院學習繪畫,1962—1980年為前蘇聯藝術家聯合會成員,1980年移居巴黎並確立了自己的學術特點,此後在法國、日本、荷蘭、俄國、義大利等多國舉辦個人畫展,2003年被譽為當代著名肖像畫大師。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館、藝術館及私人廣為收藏。

扎布羅夫的作品形式多樣,有著與當代其他形式藝術不同的獨特的古典主義風格,凸出生命的永恒性和歷史的深厚感。他在繪畫的同時還創作雕塑和插圖,但以繪畫為主。扎布羅夫的作品仿佛是時時刻刻在與觀賞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他説:“我感興趣的是在畫中描繪人類存在的心理。心理是用於研究區分真正自我和被疏遠的英雄自我的,包括二者可能存在的心靈對話,不是裝模作樣。”對話是通過畫作的轉譯進行抽象的交流,其形式包括他的囈語,他的短暫缺席,他的記憶,他的高興與憂傷,他的靈魂,他的一貫性和矛盾性。簡言之,是他人生遭遇和思考的一切。

拿帽子的年輕人 1986年

在畫中,扎布羅夫沒有訴説自己的命運。他將藝術作為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證實他的一切。在每幅畫中,可以發現他自己的影子。我們可以通過他書中的插圖、設計的圖式,博物館展出的他的作品及其價格,理解他作為畫家、雕塑家和繪圖者的職業價值與人生意義。

扎布羅夫到法國後,還釋放出另一種才能,展示出一種特殊的真實。這得益於他對老照片的研究。那些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經典照片,所具有的迷人的灰棕色和沉厚的歷史感吸引著他,激發了他的靈感,創作了一系列的“舊照片”風格的畫作。粗質感的表面和朦朧的輪廓線使他的作品獨具魅力,也表現出藝術家獨特的構思。扎布羅夫的畫也證明了批評家余伯特·達彌施(Hubert Damisch)所説的:“繪畫不僅是展示形象,也是表現內在思想。”以及黑格爾的名言“藝術是精神的産物”的理解,充溢於他每件作品之中。

扎布羅夫通過1994年的一篇文章,解釋了他怎樣創作藝術品:“直白的”描繪肖像,附屬物的連接,靜態的構圖,唯一的焦點,以及他那靜態的人物,傳達出內心的緊張。他説:“主題表達出獨特的能力:同時朝向畫的背景和我們的記憶空間,進入我們內心最深處。”而這種進入,必須是建立在作品與觀賞者之間的,而且“人物的眼睛一定要與沿著在同一水準線上的觀者的眼睛相遇,就像展開心靈的交流”。為達到此目的,畫布作底要反覆修勻,使之平滑。背景的飽和色度和獨特的色調顏色使畫面産生了時空震動感的效果。

家人和狗 1983年

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有他自己的獨特之處,扎布羅夫亦不例外。他的作品以一種類似于古典主義的風格來表現其內在精神。受委拉斯貴支影響並緊緊追隨委拉斯貴支對於現實的審視,將現實中抽離出來的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事件描繪,融于他那朦朧不清、難於辨認的影像之中。他仿佛是一個擺渡者,以導向性向我們展示永恒的道路。藝評家Daniel Arasse説,扎布羅夫的畫有兩種特徵:一種是標誌性的,由想像和畫中的相關資訊組成,以符號化的主題或特徵表達一定象徵性,例如鑰匙、玩偶、雕塑、畫中畫、題字和印章;另外一種特徵是線條的不確切性,充分展示出瞬間動感,以撫摩感和滴淌性等因素製造出一種分裂的效果。他的技巧性就顯示在這些效果上。扎布羅夫把原始性的劃痕和拼湊性的材料方式製作了許多層次,以增強其效果。

扎布羅夫的畫作,具有捕捉時代聲音的特點,充滿著生命的本質。他的作品有其吸引各種不同的觀者的魅力。如:《夫婦與玩偶》(1993年),表現出消失的希望和破碎的夢;一個年輕婦女的肖像伴隨著一個年老的肖像並不是簡單地投射出她的過去,而是一種懷舊情緒在這裡凝聚,一個虛幻想像中的記憶濃縮于其中。

圖像依附於形式,這是由每個人的獨特境況所決定。扎布羅夫以作品向我們提供過去的誘惑,以常見的事物引領我們跟隨他進入對生命根源的迷惘。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一件薄紗裙、一種姿勢、一種不變的靜態、一件玩具,都混合入他的畫布,模糊以至於使我們難以辨認,不得不更近地去觀看。他把一些淡褪的色彩,刮擦去的痕跡、手跡等諸多因素聚集在一起,通過畫作表現出來。他沉湎於人物的古老宿命,構造虛幻的繪圖。他抓住、吸收並且控制它們,組成了家庭相冊集,建造了家族係譜,並將這些虛構的家族系列肖像,挂在想像城堡中的畫廊。

在扎布羅夫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一種吶喊,他的吶喊與蒙克的吶喊不同。它是內在的,不是對扭曲的表面的明顯表現,而是存在於茫然的凝視之中,衝破了外在的躁動,表現出眾多聽不到的壓抑的聲音。就如Andre Breton所説:藝術作品價值不僅僅在於反映對未來的思考這個範圍。

扎布羅夫與同時代許多繪畫大師都有著深厚的友誼,他曾為巴爾蒂斯繪過畫像,並像巴爾蒂斯一樣,表現出對東方藝術的濃厚興趣。其作品《日本女人》(1992年),是直接從日本的浮世繪中截取的形象,《拿著扇子的中國女人》(1996年),則是從老照片中找尋到中國女性的形象。淡化色彩的方式和線的運用,可以看出他糅合了對中國畫精神的汲取,並與其他畫作相似,有一種迷惘的情緒游動于其中。

扎布羅夫就是這樣,一成不變地以自己的獨特方式,表達著對人生、對現實、對社會的理解。他的作品很有啟示價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