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從器物到精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2 00:21:3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

    

《營造之道——古代建築》蕭默著
 

《寄意神工——古代雕塑》賀西林著

    在社會學家的眼中,器物是文明的第一個層面,制度、文化這兩個層面似乎更被他們所津津樂道。但這並不意味著器物不重要,恰恰在看似基礎的、低級的器物當中,蘊含著一個地域、一個民族的文明密碼。譬如雕塑和建築。

    中國的雕塑藝術涵蓋深遠,它涉及到古藝術品的各個方面,青銅器、陶瓷、玉器、漆器、金銀器等,其中主要是石窟寺造像,古陵墓雕刻,陶塑俑人等,尤以佛教造像為重。在《寄意神工——古代雕塑》一書中,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遺産學系教授賀西林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將中國的古雕塑品作了細緻歸納,闡述了中國雕塑的特點和發展過程。

    在留存至今的中國古代雕塑作品中,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大型雕塑強調整體感及空間意識,風格莊嚴宏偉、深沉雄大,予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小型雕塑則特別注重個體情態的塑造,尤其是人物面部五官的刻畫,風格簡約明快,洋溢著積極樂觀的世俗情趣。從書中選配的大量圖片,不難體會到上述特點。

    “如果要用一座建築來體現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那麼,長城就是最好的選擇了。”《營造之道——古代建築》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蕭默認為,從長城可以看出,建築是一個具有雙重意義的複雜事物,第一個意義是它的物質性,即具有物質的使用價值;第二個意義是精神性。長城的物質意義到今天已經消失了,但它的精神意義卻存留了下來。

    都城、宮殿、宗祠、陵墓、寺觀、塔閣、園林、民居……這些中國古代建築雖不是純藝術,卻同樣具有形式美和藝術美,而且因其體量巨大、保存時間久遠,更由於它的表現性和抽象性等藝術特性,其價值並不在純藝術之下,且不能被代替。在實用性和形式美的背後,同時也深蘊精神內涵——“道”。這“道”既是“人文”的,又是“自然”的,反映出中國人的禮樂、道德觀和“天人合一”的生命觀。

    比如,中國民居在滿足物質性要求的同時,也具有適當的精神性要求。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的北方院落,採用對外封閉、對內開敞的格局,一方面保持與外部世界的某種隔絕,以避免自然和社會的不測,常保生活的寧靜與私密;另一方面,根源於農業生産方式的心態,又使得中國人樂於親近自然,願意在家中時時看到天、地、花草和樹木。“院落”又稱為“庭院”,“家”又稱為“家庭”,貼切地反映了中國人對“庭院”的需要。

    不妨説,世上從沒有玄虛的精神,也從沒有單純的器物。通過閱讀和揣摩中國古代建築、雕塑,當能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了解自身的文明,當能有益於我們在堅實的基礎上進行創造。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紮根傳統 立定精神——王明明、王民德對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