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關愛 家庭 死亡:小野洋子作品展"飛"來廣州(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14 08:48:35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展覽名稱:洋子——飛

主辦:廣東美術館

展期:3月7日~3月29日

約翰·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現已改洋子)個展《飛》將展出七件作品,它們分別屬於洋子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出口》、《媽媽很美麗》、《修補》、《許願樹》、《蠶繭》、《電話》、《藍色房間》。而如同洋子個人儀式般的《説明書》將會在廣州土地上散佈。

去年11月,“洋子——FLY飛”在上海展出,這是當代藝術家小野洋子的個展第一次來到中國,今年3月在廣州展覽期間正好是三八國際婦女節,能在這樣的節日裏,近距離欣賞到洋子關乎愛、家庭、希望、死亡這些人類永恒主題的作品,參與她作品中的一些互動,也許是令今年三八節特殊而有意義的方式。

據展覽中方負責人比利安娜介紹,展覽定名為《飛》,意在指出洋子幾經人生滄桑,最終破繭而出,享受翩翩起飛的自由;也指她在人生中不斷提純藝術靈感,最終飛躍巔峰。《飛》也是洋子一部影片的片名。1970年,洋子創作了影片《飛》(FLY)(也譯作《蒼蠅》),這部影片曾經作為先鋒派電影的代表作入選法國戛納電影節。

洋子是誰?

小野洋子,1933年生於東京,14歲時全家遷居紐約。上世紀60年代初,她在文學、哲學和電影創作等方面就已才華橫溢,是當時紐約前衛藝術舞臺上的風雲人物。但讓她揚名國際的,也許還有一個頭銜,那就是約翰·列儂的遺孀。

小野洋子曾一直籠罩在“列儂的妻子”的光環下,但她無論在有沒有列儂的日子裏,持續著作為一名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是過去50年間國際舞臺上重要的實驗和先鋒藝術家——裸露與和平是她作品的兩大主題,同時,她還創作音樂、製作電影、寫作詩歌。

《出口》:

棺木中長出冬青

大型裝置《出口》(EXIT)是洋子1997年完成的作品,也是展覽中最大的作品。在這部作品裏,前衛的洋子居然動用棺材來探討生命的出口。

廣場上,80口內置樹木的棺材整齊地擺放著,像是一次重大災難之後的場景。這種非同尋常的棺材場面激起並擾亂了觀眾,在上海展出時,當記者置身其中時,一種莫名的震撼油然而生。

細看之下,這些棺木有男、女、成人、小孩的分別,兩個、三個、四個不等,一小區一小區的聚集像一個個的家庭,每個棺材的頭部開了一個方形的洞,裏面放著一棵綠色約一人高的冬青,旁邊播放著自然環境的音樂。如果説棺材代表死亡,提醒人們注意戰爭和災難;那麼,冬青則表現了希望,提供了一種復活的可能。在背景音樂中的風聲、鳥聲、人聲所營造的氛圍之下,再一次的詮釋了生命成長與死亡的歷程。洋子在對人類處境和生存的脆弱,以及對約翰·列儂那場戲劇性死亡之後重獲希望的無把握性,以及對這匿名的再生進行了動人且直接地思考。

《修補》 裝置,1966

4張小桌子,4張椅子,一個架子在墻上。罐子和杯子等陶瓷將被打破成碎片放在桌子上,來參觀展覽的人將被邀請“修補”這些碎片,這些被觀眾用膠布粘好、用繩子綁好但可能仍有殘缺的物品,再被放置在架子上展示,成為作品。

《許願樹》 裝置,1997

《願望樹》是小野洋子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一項生活裝置作品,曾出現在許多重要的國際藝術展上。 “願望樹”是日本的一項傳統民俗,人們會把各自的心願寫在小紙條上,綁在神社裏的願望樹上來祈禱自己的幸福。然而幸福又是有多重意蘊的,它有多種指標和方向,收集願望樹上的紙條,小野洋子也就變成了一個各種願望的收藏者。

展覽結束後,小野洋子會把世界各地收集到的願望送到她為列儂建立的“想像和平”光塔旁,祈求世界和平美好。

下一頁我所熟悉的詹建俊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