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藝術家魯光——“一世畫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01 15:22:2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我的牛圖騰

  魯光

 

魯光藝術簡歷

現代大寫意——名家評點魯光

一世畫牛——魯光圖騰感言

 

  我愛牛且屬牛。對牛的鍾情與喜愛,始於兒童時代。

  老家兩頭門村,坐落在浙中的丘陵中,祖祖輩輩以農耕為活。

  牛,是我們兒時的夥伴。放牧山野,牛們吃草,我們上樹掏鳥窩,下溪流摸魚逮蟹。傍晚,騎著牛,沐著夕陽,悠然回村。

  每當開春時節,牛們奮耕田壟,一身汗,一身泥。收工時,牛下池塘洗濯,我們下池塘戲水,共浴一池碧水,其樂融融。

  問學上海,工作北京,就見不到牛的身影了。思念成為一種享受。每每見到畫展和畫店裏的藝術牛,便久久駐足,倍感親切。在旅途中,每當見到牛群,便追逐它們,非與它們親近一番不可。

  在貴州,路經一個大牧場,我立即喊停車,直奔牛群而去。與牛為伴數個小時,仍不滿足。回到貴陽,還惦記著那群牛。次日,又驅車回牧場,下榻一宿,在牛群中癡迷了一天。我出神地觀看牛們在草甸上啃草、戲鬧,鬥架……同行者不禁感嘆:“你算是歸隊了。”是啊,我這頭老牛回到自己隊伍中,樂而忘返。

  在資江岸上,我見到一頭剛出生的小牛犢,可愛之極。我舉著相機,走近它,想靠近些再近些,突然橫裏衝出一頭髮怒的母牛,用犄角頂我。我慌忙後退,差點掉進身後的江中。牛與人類的舔犢之情,有何區別呢?

  在珠穆朗瑪峰下,我曾與成百頭牦牛為伍。這群牦牛,為登山隊往山上運送物資。領頭牛率領著數十頭牦牛,踩著冰雪山道艱難上行。不幸,領頭牛掉進冰裂縫。當牧民們將它救上來時,身上傷痕纍纍,流血不止。但它依然領著牛群奮勇往山上行進。這英勇強悍的形象深深地印進了我的腦海。

  入夜之後,它們躺臥在冰雪山野。半夜裏,群牛與入侵的野狼搏鬥。我們從帳篷的小窗望出去,只見群牛把野狼包圍起來,奮不顧身地用犄角衝擊野狼。那場面真是壯烈之極!

  在印度,我見過成群結隊的牛,在大街小巷悠然自得地行走,車避之,人讓之。在德里,牛被視為“神”。

  我也見過被拉往屠宰場的老牛,雙眼含淚,哀怨地望著世人……

  各式各樣的牛,奮耕之牛、悲憤之牛,黃牛、水牛、牦牛、野牛……在我的腦海裏匯合成一種牛的精神。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任勞任怨,又犟勁十足。吃草擠奶,索取極少,卻奉獻多多。郭沫若先生稱牛為“國獸”。魯迅先生也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牛實在是一種精神圖騰。

  我畫牛,喜歡擬人化。説是畫牛,實乃畫人。畫人的品性、理念、追求、情趣。説到底,是在畫自己。所以,我注意形似,但更注重神似。傳神,是大寫意的天職。

  歷代畫牛高手輩出。面對眾多名家大師,我為何依然鍾情于牛畫呢?緣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對牛實在愛得太深。對牛演繹出來的精神——牛圖騰,實在太崇拜。

  以牛為伴,以牛為友,以牛為師。

  一生愛牛,一世畫牛。豈有它哉!

  己醜年歲首于北京

 

 

 

1   2   3   4   5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台灣藝術家李善單參展“2009威尼斯雙年展”
· [專稿] Galerie Laurent Godin
· [專稿] Pekin Fine Arts-崔正化
· [專稿] "牛年牛又展-大家的回憶和願望"創作特展
· [專稿] 王功新作品《與鄰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