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從表意開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1-12 14:06:53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5月份我去皇城美術館看過這樣一個名為“字跡·痕跡”的大尺幅抽象畫二十人聯展,開篇語寫的巍巍正氣,仿佛要正我中華視覺藝術之正宗:“視覺藝術家有責任建造自己國家與民族原創的東西放在全世界的藝術鏈上。吾國水墨、古漢字、線性表達正是一個絕好的通道。”

  從這個展覽中我發現咱們中國的抽象藝術家有個毛病,走不出自己的圈子,老是在書法、漢字、水墨、印章中去找抽象,走不出來。中國現有的當代抽象藝術不能脫中國傳統藝術之窠臼,缺少創新。但若是與那些不斷重復的“大臉”相比,從中國傳統書法、漢字中演變出來的當代抽象藝術,仍然也應該能代表未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它們是85新潮以來,結出的希望之果。

  在中國當代抽象藝術面前,一直有兩個絆子——中國傳統與西方傳統。所謂中國傳統,上面已經提到,即是漢字、書法、印章之類的傳統語言圖式;所謂西方傳統,即是西方的表現主義。 中國傳統,我們先暫且放在一邊,先來談談西方的表現主義。在現代語境裏説到抽象藝術,不可否認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西方,想到馬列維奇、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波洛克。記得曾經有個老外來我工作室,看到我自己的畫挂在墻上,很驚異的連連説“波洛克!波洛克!”。實際上我只是在做一些關於中國抽象藝術的試驗,不關波洛克的事。但往往很尷尬,外國人以及中國人自己都會先入為主的將抽象藝術往西方表現主義上去套。如果我們沿著西方的路子走,那我們做什麼都會讓人覺得是別人做過的。

  我們如何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抽象藝術之路?甚至如何才能用抽象藝術去引領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方向? 改變中國當代藝術被政治波普遮蔽一切的現狀?

  基於此,我提出一個觀點: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從表意開始。

  何為“表意”?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美學説起。自顧愷之的“神形”論,到倪瓚的“逸筆草草”“聊寫胸中意氣”,再到齊白石所謂“似與不似之間”,這些論點代表著中國傳統繪畫的品評原則,並一直佔主流。中國人畫一個石頭,不會拿一個特別像的石頭來叫它石頭,我們中國人講究幾筆就是石頭。寥寥數筆,所謂筆不週而意周。若是畫得太似,則為寫真,索然無味;若是不似,則為欺世。所以,中國傳統繪畫的精妙全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那點“意味”。

  我們中國的這種表意主義與西方的表現主義完全不同,是兩條脈絡。

  一般認為西方的抽象藝術從特納、印象派始見端倪。並不是説他們的東西即為抽象,而是指從他們開始,西方藝術家們對文藝復興以來三維空間造型體系的反叛,自那時起,西方藝術開始了平面化傾向,畫面也不再是完整無缺、一目了然,而是更加注重利用色彩、形式等繪畫語言本身去營造氣氛、情緒。“抽象”、“表現”、“解構”這些詞彙開始頻頻出現于藝術史上。接下來出現了一系列以抽象為形式的繪畫流派,立體主義,德國表現主義,俄國至上主義,荷蘭幾何抽象派,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這一系列的現代藝術流派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的視覺藝術,中國也不可豁免,並且似乎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以西方的這些流派唯馬首是瞻,步步緊跟,拼命想把咱落下的那一百多年給追回來。生生表現出國人的那點文化自卑感。

  中國當代抽象藝術不能走西方那條路。我們與西方表現主義不同,西方人的感知方式是以“視”、“聽”為基礎,藝術作品中的感情表達比較直接,喜歡用"Yes"" No",雖然西方的抽象藝術已經擺脫了焦點透視下的寫真描繪,但仍然是直接的,依然用色彩、塊面、形式表達情感,只不過“不像”了,往往炙烈、激蕩。中國人的感知方式是基於“嗅”、“味”,講究玩味、品咂,所以蘊藉、綿延。我們有自己的源流。當然,這並不是説中國抽象藝術就要亦步亦趨的跟著老祖宗的步伐,不能離開半步。這即是一開始便提到的“兩個絆子”中的“中國傳統”。中國從事抽象藝術的人需要宗“似與不似”這個源,但也要離祖業,離開祖宗們的語言圖示,跳出彩陶圖案、甲骨文、印章。我認為創新是這樣的,比如説漢字是你的父親,書法是你的母親。你是父母生的,但你不會成為你的父母。抽象藝術最高的境界,叫“大象無形”。當代抽象藝術,要保留中國傳統美學中的“蘊藉”,擺脫傳統語言圖示的捆綁,才能找到自身的發展方向。此蘊藉,即表意。

  既然談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就要先談下“當代”這個概念。“當代藝術”作為一個時間概念,是指當下的所有藝術,包括現代的也包括傳統的;“當代藝術”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則是指所做的藝術反映當時的社會問題,符合當下人的心理狀態,並能解決當代人的精神困惑。當然這並不是説當代藝術具有功用性,而只是説當代藝術能恰好有這個作用,但在創作時可能它是無心的。説這個似乎有些扯遠了。實際上我是要説,當代藝術歸根到底是要與人發生關係,解決人的問題。從何説起?中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現代人面對種種的焦慮。股市瘋了,樓市瘋了,油價瘋了,糧食高漲,都瘋了。是這個世界瘋了嗎?是人瘋了!如何解脫?這就像朱青生所講的“藝術的第五步”,實現人的徹底自由。儘管聽起來有些烏托邦的味道。中國抽象藝術“表意”之特質,決定了它能夠舉起這面大旗,解決人內心自由解放的大旗。

  未來的當代藝術在中國,絕對是要實現從美術中走出來,到抽象藝術的過程。人類不再在畫布上再現,一定是要創造。所以説,中國當代表意主義抽象藝術,是未來的青春。中國當代藝術不再只有那種“光頭”,那些不斷重復的“大臉”。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出現新思潮。開始對傳統思維、傳統政治徹底反思。恰在此時,古幹開始針對漢字進行朦朧的探索。中國一大批知識分子試圖通過漢字、書法找到當代藝術的出路。中國抽象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到今天經歷了30年的風雨洗禮。古乾先生當年豎起了這桿大旗,成為中國抽象藝術的先行者。3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他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到了他的作品中。古幹與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們,試圖通過漢字美、漢字的抽象形式,探索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的方法。篳路藍縷,終達到一定高度。從漢字的線條到抽象藝術的過渡實踐,堪與米羅、畢加索媲美,甚至以中國人對“線”的獨特理解超越了其形式美。更重要的是,中國當代抽象藝術,既達到了表現主義的形式,又有其最獨到之處——表意主義。表意主義是東方文化特有的,也是世界的。我從古幹的作品中看到了中國抽象藝術的未來,所以在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從古幹開始,他在不斷的實踐著中國藝術的抽象美和表現美.看到古幹的作品我們便看到了中國藝術的源頭。

  我們這一次展覽就以古幹的藝術創作來探討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的發展方向。探討有沒有一種中國的方式來建立我們的藝術,用中國的方式和方法來界定我們的藝術。

  當然,這只是個開頭。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韋嘉2004-2008
· [專稿] 德國藝術家Alice Dittmar繪畫展
· [專稿] 柯克·佩德森個展
· [專稿] 祁海平抽象藝術展
· [專稿] 呼吸“婉約”——徽州鄰水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