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祁海平抽象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1-11 14:38:1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祁海平Qi Hai Ping 莊周夢蝶No.4 ZHUANG ZHOU MENGDIE No.4 200×200cm Acrylic On Canvas




  中國境界 Chinese ideology

  祁海平抽象藝術展 Qi Hai Ping's Abstract Art Exhibition

  茶會Reception: Saturday 3:00pm 6th December 2008

  展期Duration: 2008.12.6th -2009.1.18th (Close On Monday)

  地點Venue: 五千年藝術空間.上海 5000 Years Fine Art Gallery

  上海市滬青平公路1568號D棟 4樓 (聖保羅藝術創意園)

  D-4F, No.1568 Huqingping Rd. Shanghai. China

 

  中國境界的追求-藝術家自述

  要畫好一幅畫並不難,難的是路該如何走。這方面的思考一直伴隨在我的創作過程中,常常在頭腦中迴旋,它們時而奔騰不息,令我興奮不已;時而停頓徘徊,讓人無可奈何,經常需要處於耐心的醞釀中,期待著某種希望的來臨。

  前一陣整理自己的作品,把它們大至分成幾個階段:從寫實的起點到音樂系列,從黑色主題到抽象的視覺交響;當我把《詩與詞》、《天地氤氳》、《莊周夢蝶》等幾個系列作品集中概括為"中國境界"時,思緒頓感豁然開朗!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發展的思路,同時感覺自己找到了一個用之不盡的源泉。

  中國文化的理論是很抽象的,推崇形而上之道,中國一切藝術門類的理論開端,都要和宇宙天地聯繫在一起論述,哲學認識的高度使中國文化藝術具有了博大的氣象,但是傳統的繪畫方式與這種文化氣象相比則顯得氣息較弱,以現代的方式進行重新解讀,才能使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煥發新的張力。中國是個具有非凡的藝術感受力的民族,中國文化內涵的真意和價值以及美感,只有中國人才能真正心領神會,也只有中國人自己來進行闡釋。因此我試圖回到文化的根源,探入中國文化的主脈,運用抽象的語言進行精神意象的形而上的闡釋,使"解衣盤薄"的藝術精神在當代得到復活。

  我不太贊成以時間的分段來看待藝術樣式的新舊,或者簡單的將自己歸類于某種樣式,我以為從古到今的一切樣式都是手段(也包括非繪畫的手段),就像自助餐的菜肴一樣在我們面前平行的展開,藝術家可以根據需要任我所取,為我所用,進行自由的融合創造,走出自己的路來。

  2005年以後,我從《易經》裏的"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獲得啟發,創作《氤氳圖》系列作品,這些作品把原有的音樂情感的表達與天地本源之氣混為一體。"氤氳"指宇宙實體"氣"的運動狀態,萬物互相作用而變化生長之意。在中國繪畫裏則落實為筆墨,石濤説"筆與墨會,是為氤氳",因此純以抽象的筆觸墨韻表現天地形成之始和萬物生長之初的狀態成為可能,通過黑白符號的沉浮、升降、動靜、勝負、屈伸,暗喻了世界萬物的矛盾變化、交錯融合的局面。 2007年我創作了兩件400×200cm的大幅作品《天地氤氳•幹》和《天地氤氳•坤》。前者以自上而下的動勢,筆觸動蕩翻涌氣勢磅薄,意在表達天道的雄渾剛健,生生不息,推動萬物的形成和生長的力量;後者以下方大面積的團塊,托舉著向上生長、濃密變化的筆墨意味,隱喻了大地的深厚品德,承載萬物的精神意象。 "與人合者謂之人樂,與天合者,謂之天樂。" 這仍是音樂的延伸,從"人籟"之音走向"天籟"之音。

  組畫《莊周夢蝶》是受到莊子《齊物論》典故的啟發,那種主客一體物我兩忘的精神沉迷體現了中國藝術精神的某種特點。這組畫通過黑白形態的自由轉換,似是而非的斑斕圖形,從分解到融合,時而陰暗混沌又忽然晴朗散開,呈現出夢幻的過程,此時我心即繪畫,繪畫即我心,人與畫合一,繪畫既是結果,又是心性體驗的過程,通過油畫筆墨的豐富變化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題目不過是一種隱喻,而內涵的確立就使一切形式構想和筆墨語言的産生有了依據,獲得了一種精神的依託,這使作品表達的主題從迷霧中進一步清晰明確起來,我感到自己的創作逐漸實現了從裏到外的一體化,即中國文化內涵與外在筆墨形式的合一。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多年來我一直在黑白抽象領域裏耕耘,以中國文化哲理為基本理念,乙太極圖式的演變為形式規律,以書法筆墨和油畫語言的結合為表現方式,演繹世界的千變萬化和精神世界的豐富多彩,正所謂 "吾道一以貫之"。

  過去我從寫實到表現,再從表現到抽象,這樣跳躍性的改變,令許多朋友不理解,如今相對的穩定可能又會被看作為了持守固有的風格樣式。我認為藝術家變與不變要聽憑自己感覺的引領,既不能依靠慣性麻木地進行創作,也不能為改變而改變。改變是為了尋求更加合適的表達方式,如果表達方式與內容相適應時就不需要改變,這與單純為了保持風格是有本質區別的。

  從境界上看,藝術家要實現自己的美學理想,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孤立的,而都是其中的組成部分,就象修建殿堂的磚石。黃賓虹的作品的樣式幾乎一樣,但是它們集中起來形成了對"渾厚華滋"的美學境界的建構。從語言上看,中國繪畫始終是運用非常單純的工具和元素,持之以恒地表達一些固定的題材和內容,表面上會出現程式化圖式和數量的重復。然而畫者很大的成分是在技藝的運作中不斷地達到精神的修煉,使繪畫與心靈達到最大限度的融合,以吻合萬物之道為指歸,這個由技悟道的過程在於心性的"體驗"。由於在其中玩味無窮,不斷地體驗,因此畫者並不感到枯燥,這也許就是純繪畫的魅力所在。內涵的不同自然也會帶來外在形式的改變,隨著畫者主觀感情和藝術感覺的變化,不同階段的作品,也會呈現不一樣的感覺。

我總在不斷地思考著表達的內涵,心中常常涌現各種表達方式,在各種"亂七八糟"的線條中搜索著新的意象。但我往往並不急於馬上做出來,而要在心裏沉澱一段時間,直到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藝術的道路有很多,我的追求只是根據自己的愛好作出的選擇,我既不想成為時尚的先鋒,也完全不擔心自己會墨守成規,只管一往無前地走自己的路。 ---------- 祁海平

 

 

  五千年藝術空間

  5000 Years Fine Art Gallery

  台灣, 高雄市青年一路295號 p/c : 80252

  Add:295, Ching Nien 1ST Rd. Kaohsiung,Taiwan

  T+ 886 7 334 6848 F+ 886 7 333 1413

  上海,上海市滬青平公路1568號D棟 4樓 (近諸光路) p/c : 201702

  Add: D-4F , No.1568 Huqingping Rd. Shanghai. China

  T+ 86 21 5506 2468 F+ 86 21 5976 5876

  E-mail:5000art@gmail.com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卜樺個展再次空降上海灘
· [專稿] 《看見,張劍》上海個展
· [專稿] 三月空間將參展上海藝博會
· [專稿] 陳錦芳博士北京、上海個展
· [專稿] 第三屆上海多倫青年美術大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