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誰來鑒定“鑒定專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5-29 15:17:04 | 文章來源: 美術同盟

  鑒定家的艱難抉擇

  職業操守還是金錢誘惑?

  文化部中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李彥軍曾感慨道:“很多專家走穴,走一圈就能掙個十萬八萬的。持有寶物的人都希望是真的。可我見了假的,就不能説是真的,無形中就會得罪很多人,在得罪人方面我也可以稱為專家。如果你説真話,就在無形中觸犯了某個圈裏的潛規則。”很多鑒定專家都面臨著要操守還是要金錢、要情面的選擇。

  但現在藝術品市場的火爆行情,已經使得鑒定這碗飯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被奉為玉石鑒定專家的王敬之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舉了一些例子,來證明鑒定這碗飯有多麼重要,鑒假為真能讓人傾家蕩産,斷真為假又是對文物的犯罪。一次,一個收藏家給他看一塊和田玉,自己估價為5000萬元。王敬之開門見山,這不是和田玉,而是現在流行的石性很重的代用品,器形很亂,而且裏麵包含了不同朝代的資訊。後來王敬之去那收藏家家裏一看,一屋子全是假田黃、假玉,他一件件跟他説道理時,那個收藏者的臉紅一陣白一陣,最後放聲痛哭,為了收藏他都快把房子賣了,後來這個收藏家中風癱瘓了。

  又有一個四川傢具商請王敬之做鑒定,還跟他吹牛:價值3000萬元的玉,別人曾給他開價1000萬歐元他都沒賣。但王敬之的鑒定是“從一樓到四樓的藏品,沒有一件是真的”。那位老闆的臉立刻就白了,這些玉花了他1個億,而且都是經過專家鑒定的。王敬之後來才知道,都是一些業內著名的“辦證專家”,專家都是老闆的親信介紹來的。

  已故古錢幣專家董德義先生,在他一位學生眼中就是個有操守的人。作為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的錢幣研究員,當時《鑒寶》劇組拉董德義去做評鑒專家,但董德義拒絕了。他在給一些學校做客座教授的時候跟學生説:“一個學者,就應該專注于好好把東西研究透,不要好為人師,更不要盲目地給大家定價格。”這位學生説,現在其實也有一部分人不參與市場上的定價評估,但經得住誘惑的人已經很少了。

  老鑒定專家急需“充電”

  目前國內老專家培育自己的接班人,一般是老專家手把手帶人看真假,以老帶新。但也存在老專家自身怎麼提升的問題,尤其是在高科技作假異常猖獗的現在。

  上世紀90年代曾發生過一個案例。北京的一位文物專家在一個賣陶俑的攤上發現了一些陶俑。專家憑著多年的鑒定經驗判定,這是一批珍貴的國家文物。為了更加保險,這位專家從攤主手中買走了幾個古陶俑,回去後準備與幾位專業人士對它的真假做進一步的鑒定,最終所有專家一致認為其是珍貴文物。這位專家立即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要求批撥專款對所有在河南出土的北魏陶俑進行“搶救性收購”。於是,從1993年末到1994年初的一段時間內,在北京的古玩市場上掀起了一場北魏陶俑收購的熱潮。當時歷史博物館買了三次,故宮買了兩次。中國歷史博物館花了80萬元,故宮大概花了10萬元。

  但是,令人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儘管有關部門紛紛搶購,而這些陶俑的數量卻總是有增無減。在很短的時間內,北京的各大古玩市場上涌出了大批量的北魏時期的陶俑。

  為了澄清事實,平息紛爭,國家文物部門聯合河南省文物部門在警方的配合下,對此事進行了徹底調查。最終,調查結果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這批被當成古文物的陶俑,竟然是出自洛陽市南石山村的幾個村民之手倣造的。

  傳統的古陶器鑒定方法確實遇到了挑戰,對於古陶器的鑒定,除了傳統的“眼學”鑒定方法之外,有沒有一種更加穩妥的辦法呢?2003年10月,北京中古陶藝術品鑒定技術開發中心與中國科學家們研究出利用陶瓷釉面的“脫玻化”現象,鑒定帶釉古陶器的科技新方法。

  一位拍賣公司經理介紹説,在古董鑒定領域,目前一般找圖譜,民國、清代時期北京一批金石學專家搞過圖譜但已散佚,現在拍賣公司一般拍賣古董時配的是故宮博物院出的圖譜,但相當多的明清圖譜裏記載的真品現在已經很少了,加上各地倣造基地的倣造水準那麼高,高科技的鑒定確實已經迫在眉睫。

  發展

  業內呼喚“自律”和“法律”

  董國強認為,目前藝術品市場還不是國家的支柱産業,而且鑒定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行業,它的文化和歷史特性,使得行政機構無法用統一標準對它進行單一化管理。“這行業主要應該靠自律,一句話,誰乾淨誰活得長。”董國強一句話概括。

  一些拍賣公司人士反映,相關法律也應該細化和規範,比如鑒定行業的立法。

  目前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可以説是惟一的為社會、市場服務的國家機構。副秘書長呂立新介紹説,按目前最新的委員會構成,已經號召來了國內很多大專家,廖靜文就多次參加活動。目前接到全國各地的鑒定單子很多,一般是受委託展開工作。

  要總結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和社會上的個人鑒定最大的不同,呂立新覺得從這裡出去的鑒定結果是有法律效力的,而民間的鑒定家是不會負法律責任的。他們已經接過很多訴訟案子,法院判決時就以委員會的評估結果為主要依據,文物出入境時也拿他們的評估做依據。

  對於委員會裏的委員,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也有嚴格的章程來要求,明確規定委員有什麼樣的職責和約束,什麼樣的委員不適合擔當,什麼樣的要開除。呂立新説,現在入選委員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專家自發地不再接受社會上的邀請去做鑒定了,雖然委員會並不發工資,但他們都以參加委員會為榮,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也相當高。呂立新明確表示,如果私下接受邀請去做的鑒定,肯定不代表委員會的行為,在這塊委員會也會越來越有限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法規起草小組剛開完的第一次會議,《藝術品管理條例》正在修訂中。據呂立新透露,關於文物鑒定和拍賣的一些法規將是條例中的重點,會有具體條款進行約束,這代表國家開始加大力度管理藝術品交易市場。

  支招

  前人鑒定結果可借鑒

  董國強認為,其實從目前拍賣公司操作來看,大多數都是能吸取多方意見、請專家把關再上拍的。像匡時,幾乎每次拍賣都會有因徵集中看走眼而臨時撤拍的東西,這些東西如果拍出去才是對公司真正的損失,損失的是名譽。

  鋻於目前國內藏家大多還相當依賴社會上的鑒定專家,但鑒定力量又這麼混亂,董國強給藏友們支了一些有用的招。

  他覺得應該尊重前人的鑒定結果,比如歷史上收藏家的藏品、歷史上的著錄,不能輕易否定,因為他們看到真東西的機會比我們多得多。現在從市場上看,著錄在《石渠寶笈》上的清代宮廷畫家的作品最好賣,《石渠寶笈》本身就是乾隆時編的,記錄的又是清代宮廷畫家的作品,就沒有任何真假問題。“當任何人都不能夠相信的時候,就只能相信皇帝了。”董國強開玩笑地説。

  而名家遞藏也應該引起藏友重視,藝術品交易講究的一條秘訣就是“傳承有序”。比如他們這次春拍推出的一些謝稚柳的藏品,反響就非常好。也曾經有人問過他某某東西是不是真的,他告訴那位藏友,謝老已經替他做了回答了。謝稚柳曾是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是公認的老一輩鑒定權威。

  驗證專家“三大標準”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收藏委員會副秘書長秦傑表示,廣大收藏愛好者可以通過三個標準來驗證鑒定專家是否有真才實學,進而判斷此專家是否可以相信。

  首先要看該鑒定專家在鑒定得出結論時,有沒有判斷依據,條理是否清楚。如果僅僅是真或者偽這樣海闊天空的説,説明該專家對所鑒定的文物未必了解。文物門類分工比較細,沒有專家是全能的,有一些專家可能在某一領域無人能及,但在其他方面就未必能夠深入了解。收藏愛好者在選擇鑒定專家時,一定要選所屬門類的專家,“跨行”鑒定只能自討苦吃。

  其次,收藏愛好者不要過多關注于鑒定家的學歷和工作等因素,只需要看該專家有沒有專門的學術著作,就能大體上了解專家的鑒定水準。有的鑒定專家在鑒定行業工作多年,竟然連一本學術著作都沒有,可見其並沒有獨到的見解和出自於實踐的真知。在出版業,鑒定類圖書處於弱勢,所以出版社對這類圖書的把關很嚴,對稿件品質要求很高,而且選題不能重復,這對作者水準的要求就更高了。像馬未都出版的著作《馬未都説收藏》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馬未都能將自己的著作出版,而且還舉辦簽售會,有那麼多讀者捧場,證明其作品有真知灼見,同時也體現了他個人的水準。

  最後,則是要看“點擊率”。現在是一個大眾傳媒時代,想要了解某專家,只需要上網用“baidu”或者“google”搜索一下就可以了解該專家的受關注程度。越是受關注的鑒定家就越不敢瞎説,更不能靠矇混過關。比如,用“baidu”搜馬未都的搜索結果為53萬篇,有這麼高的關注度,馬未都就不能瞎説,因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他呢。曾經有一個所謂的專家,雖然侃侃而談,但是説出的話卻“驢唇不對馬嘴”,後來在網上搜索該專家的姓名和所在單位,發現竟然是“沒有找到相關網頁”。後來經打聽才知道,該專家竟然是所在單位的團委書記。

  國外

  西方用金融、法律聯保藝術品

  美國藝術信託基金會APT亞洲執行長楊心一給記者介紹了一些西方對鑒定專業的規範措施,西方鑒定專家的鑒定結果都要負法律責任,而且有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聯保。

  美國就有一個鑒定公會,會員每年都要有培訓,一些新的行業規範、造假技巧出來後,公會會開會討論這些東西。而且美國的鑒定師是有上崗證的,保證了鑒定的效力。在鑒定師的專業上分得也很細,一般按時期和類別分,比如古董就會分古羅馬、古埃及等遠古時期的文物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還會分中國的和西方的,中國的瓷器、青銅器也完全分屬不同部門。目前國內真正的鑒定專家已經都各有專長,分類比較細化了。其實差距在於培訓這一環節,西方有行業力量帶動每年進行培訓,這批專家可以不斷升級知識。

  西方國家大概都對鑒定有法律要求,如果鑒定錯了鑒定專家是要賠錢的,而且要追究是故意看錯還是走眼。所以西方國家的鑒定專家很有權威性,也造就他們的道德自律意識非常強。此時一些保險公司也會介入對鑒定的擔保,以及估價問題。如果某幅名畫不幸壞掉了,保險公司要賠錢,而保險公司一般會參照市場價格另外找人估價,從而確定保險價。上了保險後,藝術品就可以進行抵押等業務了,它擁有股票一樣的金融性。

  楊心一覺得國家應加大對藝術品數據庫的建設。國外藝術品實現再流通之前一般都能查到最初是從哪個畫廊、古董店買的,當時多少錢等數據,在保險公司、初級出售的畫廊等機構都有數據存檔,所以國外鑒定專家在做鑒定和估價時就有很多參數可以借鑒。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Philippe Durand OFFSHORE
· [專稿] 115樓1904室:梁遠葦個展
· [專稿] 孫壽嶺作品展
· [專稿] 深圳22藝術區項目交易簽約會
· [專稿] 2008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發展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