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當代藝術的面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5-29 12:42:18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3

  面具下的中國當代藝術,讓藝術詮釋或者成全了一個代名詞——物質實際。因為,只有將藝術當作物質來操作,只有將藝術當作符號工具來發泄,只有將藝術等同於其他實際于生計的行業來對待,中國當代藝術才能迎來它的“春天”,才能遇到在西方他鄉的故知,才能碰到今天表面上看藝術形態多元並舉的盛大景況。

  中國當代藝術除了已經不再前衛的“前衛”藝術,以及攙雜著太多流行色素成分的標榜“多元化”的當代藝術繼續在市場上大行其道的流通之外,還有什麼樣的藝術類型和形式能夠喚醒中國真正的當代藝術精神,將是目前表達和方式運用上極度混亂的中國當代藝術亟需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之一。

  正如,著名當代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史專家高名潞先生早在海外頻繁呼籲方法論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和藝術批評的重要性,顯然是看透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本質”。

  真是到了中國當代藝術重新“反思話語內容和表達方式”的時候了,中國當代藝術應該到建立自己平臺的時候了,而不只停留在為西方中心的遊戲服務的狹隘的“中國模版”當中。

  因為,哪怕是到了最後的最後,西方是不會替中國當代藝術單獨思考的,它要的是眼前並且是合乎自己的利益。這同樣是中國當代藝術特別是前衛藝術得到揚名立萬之後仍然存在的最大的困惑和脆弱的心態。

  西方標準不是中國當代藝術最真實的“根”。諸如,美國人的強人標準,法國的傲慢態度,德國的大眾汽車桑塔那般實用主義等等,都註定要違背和傷害中國當代藝術精神的方向和探索能力。

  如果説,我們的中國當代藝術在20年的發展歷程存在著各種合理的難言之隱,可以理解的話,那麼20年後的各種條件已經今非昔比的今天,應該有理由對“中國真實”的當代藝術做出期待。

  如果,架上的實質性問題沒有解決,那麼無論是現在多麼冠冕堂皇的實驗、行為、裝置、攝影、錄影、多媒體、新材料等等都將是在重復、轉移和回避架上20年來出現的問題。

  4

  從某種程度上看,由於社會和文化特殊的境遇,使得中國當代藝術誤會重重。當年那種基於生存和環境策略,帶有所謂國際接軌以及對中國社會和文化批判的淺層次誤會的前衛藝術,以及作品中所選擇大同小異的方式,將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段特殊笑柄和家醜。

  藝術是藝術,藝術不是戰場!可是走過20年似乎滿臉看上去已經滄桑疲憊的中國當代藝術儼然賦予了太多廉價的批判的功能。

  中國當代藝術隱匿在深處的悲哀是,從一開始就被抹去了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表達形式,成了花拳秀腿和自我安慰的二道販子。

  20年多來,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結局:中國當代藝術只是在有限的局面得到了“看上去挺美”的放鬆,但是從來都沒有得到自然的舒展。

  這麼多年來,造成對中國式當代藝術的誤讀只有一種可悲的腔調:藝術就要和當下社會和生活攪拌在一起才能成其為當代藝術,才能成其為中國式樣的當代藝術。

  和藝術本沒有直接關係的所謂的“現實”,卻披上被批判功能的“外衣”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最為正經,最為沉重,最為巧妙,最為廉價,也最為可恥的藉口。

  中國當代藝術正是在這種“現實”中成長成為西方眼裏的中國社會現狀的“真實”。他們願意出錢買下這種來自中國本土藝術家製造和思考的“真實”。

  中國當代藝術從此也算“名正言順”地走上了一條中國製造,出口外銷的漫長而又短暫的20年風風雨雨的歷程。

  中國當代藝術在有限制,甚至只是沒有“價值”的自由裏,最後成為了西方淘金分子的“戰利品”和工具。

  如果我説的還不過清楚,那讓我們舉個例子吧:

  比如,最早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那幾個老外的出身和“前科”:如果媒體的報道是準確的話,那麼瑞士的烏利·希克,當年也不過是因為和中國外交有關的父親和叔叔而愛屋及烏;香格納的老闆勞倫斯當年也不過只是一個到中國上海留學的留學生;空白空間的老闆的發跡更有點像沒有中國本土文化積澱中的暴發戶;紅門的老布朗同志令美院很多有志學生愛恨交加等等,然而就是這些人和他們佔據的空間現在都成了國外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窗口,也都是目前中國當代藝術要風得風要雨得魚的權貴人物。

  中國當代藝術就是在這樣一個非常有限的人為因素裏走向西方視野的。更重要的是,擔負著走向西方視野的中國當代藝術就像深圳世界之窗的微縮景觀功能一樣,老外們要從這上面生硬的嗅出中國文化便秘的味道,嗅出中國社會“文革狀態”的現狀,嗅出“古老而又保守東方國度”的神秘。

  中國當代藝術被附加上了“西方標準”而最後走上了批量生産的道路。於是以中國前衛藝術為主要標誌性産物的中國當代藝術,從此也就更加瘋狂“拋頭灑熱血”的走上了一條中國本土性稀缺的道路。

  近幾年來中國當代藝術所謂最重要的作品都流失在海外的現狀,完全可以看到國外的“勢力”正在牽引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方向。

  當年正是中國當代藝術拿起了淺薄的批判武器,但是若干年之後,將成為他人批判的“證據”。中國當代藝術在批判別人的時候,從來都沒有真正很好的批判過自己。

  或許,可以這麼概括的説,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20年,正是中國當代藝術精神上“失落“的20年。20年的失落,都被我們所取得所謂國際上的“成功”所掩蓋。

  同志們,摘下吧,套在我親愛的中國當代藝術臉上的面具吧!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牟林童個展
· [專稿]盡我所能,重建希望活動現場
· [專稿] 身體·想像·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