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上海“視覺感動”展 評論文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4-30 10:43:25 | 文章來源: 美術同盟

語言的復蘇

楊衛

    我對藝術語言的關注由來已久,尤其是近幾年觀念藝術氾濫成災的背景下,我越來越覺得語言的珍貴。因為作為一種心心相印的表現手段,對藝術語言的重視即是對自我感受力的重視。所以,這兩年我特別留意這方面的作品,留意從個人角度衍生出獨特語言的藝術方式。其實,早在年前的“第三屆深圳美術館論壇”上,我就曾對這個話題提出過我的關注,並且還在會上與《藝術當代》的徐可説到想寫一篇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文章,但由於事後忙於各種瑣事,遲遲未能付諸行動。不曾想此次管鬱達要在上海做一個“視覺感動” 的展覽,初衷與我不謀而合。看來感受是能夠産生共震的,這就跟語言一樣,不分東西南北,只要感染上了人性的靈動與光芒,都能相通。

    “視覺感動”,是管鬱達發明的一個詞,主要針對的是架上繪畫,即繪畫中的那種手工痕跡所具有的感人力量。雖然管鬱達在這個展覽上沒有直接表述語言的問題,但通過他對藝術家的選擇我們便能看到他的興趣,其實與我所提倡的語言問題一脈相承。這個展覽集中了西南地區一批優秀的藝術家,他們是何多苓、羅發輝、王承雲、董重、王雨欣、劉敏、姜勇、劉鄧。這些藝術家都是從個人的方式出發,堅持以架上繪畫為表達媒介,在對藝術語言的挖掘上都有不凡的造詣。何多苓不便多説,自新時期以來,他一直是作為一位尊重內心細微感受的藝術家屹立在畫壇。羅發輝、王承雲、董重和姜勇都是中國當代藝壇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作品也都是從自我的感受出發,語言的探索有著鮮明的個人痕跡。而王雨欣、劉敏、劉鄧雖然屬於“後生代”,但卻一點沒有年輕人的浮躁,作品內容同樣顯示出了那種生命的冷靜與語言的沉穩。看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使我的心緒能夠跟隨他們的筆觸和色彩一起游動,不僅只是感受到了他們想表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他們與眾不同的表述方式。而這一點,在我看來正是藝術最為獨特的魅力所在。

    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由於受外來文化的衝擊,傳統藝術方式被迫終結,原本屬於個人修養的藝術不得不背負起思想救國的沉重包袱。這是中國的觀念藝術不同於西方觀念藝術的地方,如果説西方觀念藝術是將自身的語言邏輯走到極端後的一種社會呈現,那麼中國的觀念藝術一開始就喪失了語言的鋪墊,而只是成了一場社會化運動。所以,二十世紀以來,我們的藝術界只能看到各種創作觀念的更替,卻很少能夠留下一筆語言的遺産,包括“85新潮”以來的新藝術,也是不斷以新觀念替代舊觀念,在觀念的背後並沒有産生一種新的語言傳統。而如果一種新藝術不能形成自身的創造性傳統,那麼這種新藝術的歷史處境就可想而知了,也許除了求新穎,就只剩下了一些空洞乏味的社會性口號。那麼,藝術創作的傳統究竟又如何建立?要素又是些什麼呢?其實,並不在於如何不斷創新,而在於如何擺脫社會性事物,在更高的語言層次上將自我的生命感受繁衍下去。這使我想到了王羲之曾經寫過的一幅“鵝”字碑帖。在王羲之筆下,“鵝”已經不再是現實中的鵝,而是被他情緒所灌輸,人格所渲染,賦予了形而上的精神形態。正是這種精神形態凝固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方式,時過境遷後還能觸動我們的心靈。我想,這可能就是藝術的創造性傳統,而管鬱達以“視覺感動”為題來策劃此次當代藝術展,其實就是在努力恢復這樣一個曾經被歷史遺棄的大傳統。

2008年4月17日于通州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2008首屆五四國際年輕藝術節
· [專稿] BLUE OCEAN——18名南韓藝術家聯展
· [專稿] 呂鵬個人作品展
· [專稿] 精藝軒藝術家作品聯展
· [專稿]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重新開館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