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將從模倣性走向原創性
于天宏:簡單説,藝術品已經是由全球市場在採購和定制,所以它的産品品質也要趨同。這裡涉及到的是張平剛剛説過的中心區域以外的創作驅動的問題。
張平:一個是創作的牽引性驅動,一個是質地上的可比性,這兩個方面一直處於矛盾中。
于天宏:我認為兩者實際上是一致的。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把藝術品當作一個文化産品甚至當作一個金融産品或者奢侈品,就會發現這三個領域具有相通性:都是少數處於金字塔尖的機構或者群體左右著價格或者方向,甚至整個的格局。從藝術品來説,其市場是由大的畫廊、收藏家和拍賣行在決定。從文化産品如電影裏面來看,其實就是幾個大的電影節和電影公司在通過不斷的創造票房奇跡或者通過頒獎的方式去左右市場和方向。
張平:在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藝術都遇到一個極大的問題,即模倣與自創問題。一旦定價,就導致了大量的藝術創造者模倣性加強,而當價格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最後要比拼的還是會回歸到原創性。近幾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快速增長,模倣性可能已經達到了一個基準,因此在未來的很多年份裏,中國藝術可能會趨向於更多的原創性思想。
定制關係影響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趙力:目前,中國很多畫廊與代理藝術家的關係是一種定制關係。比如畫廊買了某藝術家的一些作品,如果覺得這些作品有品質、有銷路,那麼畫廊就要求藝術家按這種風格繼續畫下去。這就像是一張訂單:藝術家生産,畫廊銷售。
另外,我覺得除了這種定制關係外,中國當代藝術還缺乏一種根基。比如,西方藝術的基礎一方面是古典主義,另一方面則是現代主義,這兩個基礎既可以批判,也可以吸取,兩者共同支撐著他們的當代藝術。從趣味角度講,看哪些人買畫更有意思:傑夫?昆斯買庫爾貝的作品,赫斯特買培根的作品,顯然他們對與自己創作風格相區別的藝術家作品有偏好。但中國當代藝術缺乏這樣的基礎,因此,中國藝術品的定制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前是為政府定制,現在又被市場定制,這裡面一直存在困境。
于天宏:從這裡可以歸結出兩個問題:第一,中國藝術家的創作源泉是空泛的。如果説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是西方當代藝術的基石,先鋒藝術家的藝術創造折射的是來自於他所處的時代最前沿的哲學或者社會學的産物和結論,那麼目前中國當代藝術部分則是來自於西方當代藝術的這個基石,是影子的影子,沒有自己的源泉。第二,中國藝術家的創作被多個利益所驅動。一個是價格體系的驅動強化了産品的類型化;另一個是在獎項、展覽、權威體系話語權下的趨同感,比如中國電影的遭遇,或者學好萊塢的大片,或者為了到嘎納、威尼斯、柏林得獎;還有第三類就是不著邊際,在很本土的東西中,它只是把前兩類演變成一種折中的方案。例如像《集結號》這樣的電影,即是美國大片又是南韓戰爭片,但又表現的特別本土化,它還是一個折中方案,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路。中國藝術家的創作也是如此,只有很少數的人能走最後一條路,一些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所謂好,就是在帶入本土因素的同時,在靠近西方的偏好上做得更到位,而不是簡單的模倣和趨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