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雕塑如何介入公共空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3-20 17:56:35 | 文章來源: 美術同盟


陳雲岡作品


曾成鋼作品


德家作品
 

達利作品
 

畢加索和他的雕塑

  “雕塑的生命和公共性是連在一起的,談雕塑必須要談公共性。” 3月15日,批評家劉驍純在“首屆中國雕塑學術論壇”上如是説,這一説法得到了與會多數專家的認同。

  由中國雕塑學會主辦的這次會議,邀請了王林、殷雙喜、劉驍純、隋建國、魯虹、馮博一等一批活躍的評論家、雕塑家和策展人,他們就中國雕塑現狀、雕塑的創作觀念、雕塑的公共性問題、非專業雕塑等話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雕塑是公共藝術 要有現實針對性

  劉驍純認為,雕塑離不開公共性,雕塑的解釋一看它在藝術史上有沒有地位、意義,二看它的社會意義。他同時強調:“藝術家為公共服務必須拿出自己的東西,儘量有原創的東西。”

  王林首先辨析了“公共性”的概念,提出公共性問題不等同於公共藝術的問題。“公共藝術是指出現在日常生活和公共場合中的藝術,一般把博物館的陳列包含在內;而公共性是指個人在社會生活當中分享的權利以及實現這種權利的可能性,它包含責任和義務。所以對雕塑創作而言,公共性含有雕塑家個人創作和公共空間、公共權利的關係。公共空間不光指公共環境、場地、場所和放置雕塑的地理場景,還應該包括社會空間和精神空間,也就是説包括雕塑家個體意識對於社會文化和精神意識的介入。”王林説。

  對於雕塑公共性研究的缺失原因,王林歸結為形式和個性的問題。“對中國雕塑而言,和西方的對話是在人家已經多跑了一圈的情況下進行的,人家反省啟蒙主義,我們也在反省啟蒙主義,但是啟蒙主義對中國是一個巨大和沉重的歷史任務。”他指出,雕塑因為質材的恒久性,在考慮公共性問題時要防止個人化傾向,應該把問題意識植入到社會空間和精神空間當中來加以討論。

  策展人馮博一負責的深圳OCT藝術中心,設有工作室、畫廊、藝術中心,還包括一些酒吧、咖啡館、飯館等,在深圳已成為年輕人樂意去的地方,成為區別於美術館的一個新藝術區域。他在策劃展覽時很在乎藝術與公眾的交流,“展覽作品公眾不一定能看懂,但不會有心理和欣賞的阻礙,起碼可以感覺到藝術家是在對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視覺表現。”

  他認為,藝術家的創作應當對公共問題有所表現,而且表現要具有現實針對性。公共性的話題關乎社會發展中公眾切身面臨的問題,也是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

  畫家都來做雕塑 雕塑家幹什麼呢

  許多畫家紛紛做起了雕塑,這是當前美術界的一道風景線。隋建國對此不無憂慮:“畫家們創造出品牌和形象,然後再找人替他工作推出形象,這比雕塑家便利得多。因為繪畫本身快,容易被收藏圈和社會接受,他的生産效率比雕塑家高得多。設計師和建築師在工作室裏面做了大量的材料和形式的實驗,有很多勞動力幫他們工作。”

  隋建國主張,雕塑家不要安於現狀,要考慮新的方法,尋找新的可能性。“要不然最後畫家和建築師、設計師變成雕塑家的資源。從空間語言、材料語言上來説,雕塑本來是源頭,如果雕塑家不注意、不警惕,被動地向別人學習,最終會被別人替代。”

  畫家都可以做雕塑,雕塑家幹什麼呢?殷雙喜表示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還有必要在學院學習5年的雕塑嗎?還是學雕塑給畫家當助手複製他們的作品呢?如果我們的雕塑在材料加工和技術處理方面都交給工廠和助手去幹,那麼雕塑家幹什麼呢?

  殷雙喜簡要梳理了西方美術史上繪畫和雕塑的關係。“20世紀西方美術史研究有一種説法,現代雕塑的産生與一批重要的畫家有關。例如,我們可以看到杜米埃、雷諾阿、德加、高更、馬蒂斯這些法國著名畫家的創造與貢獻,尤其是德加晚年的一批小型舞女雕塑和馬蒂斯的浮雕非常精彩。他們對現代雕塑的啟蒙和起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代雕塑中另一批藝術家是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他們的雕塑和繪畫保持了內在的風格一致性。上世紀60年代,美國藝術家從雕塑轉向裝置,流行文化和複製性藝術的關係密切。如今,國際上大畫家的作品被選中後放大做成雕塑,從平面轉換成立體,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孫振華認為非雕塑專業的雕塑實際上包含兩個問題:一是非雕塑專業的知識背景和專業訓練,會給雕塑帶來什麼呢?二是如果現在我們還承認藝術的類別區分,那麼平面繪畫和三維雕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部分與會人士表示隋建國的擔憂有些多慮。馬欽忠説,雕塑提供的文化資源正是雕塑價值的證明和表現。陳雲崗認為,非雕塑人士做雕塑,對雕塑家構成不了威脅。專業雕塑家對泥的敏感旁人很難體會到,兩者的作品也不可同日而語。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何桂彥最近寫的文章涉及對新雕塑的討論和對符號化雕塑的批判。他認為大部分藝術家的策略是把自己繪畫的圖像用雕塑的形式錶現出來,“架上繪畫的藝術家侵入到雕塑界導致的後果是媚俗化現象”。

  魯虹則不贊成把青年藝術家創作的新雕塑簡單地視為媚俗,主張區別對待。“青年雕塑家受當前大眾文化的影響,他們在創作中的表現和當代青年人的精神狀況、價值追求是有關的。他們受大眾文化影響,大膽從卡通、遊戲等得到借鑒,一些雕塑家已經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圖像雕塑學。”

  王林呼籲應儘快建立誠信、合理、健康的雕塑市場規則,希望中國雕塑學會起到積極的作用。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表示,雕塑應當走向市場,雕塑學會將不斷地推動雕塑的理論建設和創作實踐。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高價位的“現代雕塑” 增長速度已超過繪畫
· 事物的細微能量 義大利當代雕塑展
· 胡項城 繪畫及雕塑個展
· 何多苓2007:油畫與雕塑
· [專稿] 安尼施·卡普爾的雕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