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事物的細微能量 義大利當代雕塑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3-07 11:50:27 | 文章來源: 美術同盟

 

 

地點:北京·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時間:2008年3月6日—3月27日

主辦: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義大利加魯佐視覺藝術協會、中國國家畫院、義大利駐華使館

承辦: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北京中展丹青展覽有限公司

 

 

        由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義大利加魯佐視覺藝術協會、中國國家畫院、義大利駐華使館主辦、北京中展丹青展覽有限公司、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承辦的《物質的微妙能量——義大利當代雕塑回顧展》在繼2008年1月16日至2月23日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展出後,將於3月6日至3月27日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隆重展出。該展是文化部2008年奧運文化項目之一。

        以“物質的微妙能量”為創意主題的理想創作將傳統的模制形式的雕塑融入當代生活,在探索對建築設計、音樂、哲學、攝影以及光影與空間之間的互動的可能性過程中,逐步將實體與抽象建設連接,從而産生出一個有聲有色有物質有虛幻的藝術空間,這也是當代雕塑的一次挑戰,一種潮流,一種發展趨勢。通過31位義大利極具代表性的優秀藝術家們的近50件藝術組合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雕塑自從先鋒派大行其道以來雕塑藝術從很大程度上被技術化和詩化,雕塑家們基於一種“輕便”的藝術理念,用各式各樣的輕便材料設計雕塑,配合光線、色彩影像的折射,即便是人們眼中品質大的材料也會在作品中失去固有的分量,並且懸浮于空間之中,使人仿佛至於一立體的空間,感受忽隱忽現的強烈視覺與感官衝擊,從而感受物質的微妙能量所帶給你的奇妙感受。

        正如馬利薩·維斯科沃(Marisa vescovo)館長所説:“我們在當今社會,目睹了'雕塑'不再是能夠涵蓋所有模型的集合,而是成為創造其他材料的渠道,構建能反應運動實體和人工光源的形式,並通過大眾媒介傳播出圖標和聲音來擴大環境與想像空間。我們發現雕塑藝術不僅是混合媒介,還涵蓋有使用不同的語言的混合風格,如同火箭擺脫預先設定的軌道。我們是被社會和生存所影響的對象,與藝術,生活和文化持續融合在一起永無止境。”

        在這次展出作品中,我們也很容易發現藝術與環境、自然的關係,其實真正的藝術亦是源於最平常不過的生活與自然物質形態。扭曲的銅絲、細碎的玻璃、純凈的布料、以及濃重的色彩,無不在向我們訴説著關於自然自相矛盾的美麗,對藝術家而言,材料即是用來代表一種獨特的詩意境界,更是用來代表一個反透視的動作,具有體現天然情感的美妙潛力。至此,材料在空間中逐漸突顯成為主要的角色,並通過其本原,抒發著一種詩情畫意的物質主義。

        在尼可拉·波拉創作的“空虛/衛生間”中,我們可以新奇地發現一個全部由施華洛世奇水晶覆蓋而成的廁所,令人驚奇的是它本身所帶著的衝突:水晶是高貴的物品,可以令所有東西成為一件稀有之物;但在同時,它是一個廁所的形狀,這不僅僅代表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這件物品,更是與粗糙和污穢的概唸有關。也許正是這種衝突感,摒棄了高與低的概念,讓我們明白其實高貴也可以很平凡。

        大自然對露藝莎·瓦倫提尼來説是收集奇妙事物,然後賜予它們形狀的第一個子宮。通過使用不同的材料(鋼鐵、乳膠、放映的圖像),這些形狀似乎被注入了生命力,註定令觀眾有出乎意料的感覺。

        所展示的作品似乎與大自然的規律和原始人性聯繫在一起:“聖骨”作品的雕像,有抽象性的形狀,幾乎有古人神聖的標誌的圖騰體形,生命都是圍繞著它而進行的。在“兒子-彼得”的作品中,人的影子倍增,仍然保持自我,但卻又是自己的雙倍:基因成分創始了另一個相似的個體,一個影子,一個兒子。正如柏拉圖(Platone)認為有兩個並肩而不能分開的世界,如此在藝術家的自然哲學上也有創始完美兒子的母親存在。

        本次展覽使一些藝術大師的設計理念進一步凸現,每一件作品都代表著藝術家獨特的個性創造和深度的思想,正是自然、哲學、詩意的巧妙融入,為新一代藝術創作者們提供了更多靈動的思維空間。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廣大參觀者對義大利當代雕塑藝術有個更為全面的了解,同時感受新時期下雕塑藝術發展的趨勢,學會從生活的點滴中發現藝術最初的原素。

        同時,此次活動得到了義大利外交部、義大利駐華使館、以及義大利文化部、都靈市議會的大力支援。今後每兩年一展的計劃將更大範圍地、更為緊密地促進意中兩國間的藝術文化交流。

 

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

2008年3月1日

 

 

        “雕塑”這個詞在今天用來形容一批很大,不同的物件。一個正式的,意識形態變革的原因在於傳統藝術表達,表明世界變化速度飛快的認可不充分。

        在當代的藝術場景中,越來越多的“塑膠”(鑄造)的作品出現了。他們展示出“輕盈”,用不同的材料做成。雕塑儘管天生“沉重”,但在古典意義中,這些雕塑失去了實在性,在空間中懸浮。

        始於歷史上前衛運動先驅的推動----- Gabo, Brancusi, Duchamp, Man Ray, Rodcenko 及後來的Calder,雕塑接受了安裝是表達的特定方式。由於那些一直被認為與雕塑本身分離的言論,現在人們也正在擔憂雕塑。現代雕塑的“輕盈”源於一種“新”物質的使用—輕—引起了無形,並能創造空間中新的振動與動力。展覽將陳列每位藝術家的一到兩件作品,並和其草圖,模型和安裝裝置一起展示,以便讓觀眾有一個雕塑怎麼形成的全面了解。

 

 

1   2   3   4   5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周春芽繪畫雕塑展
· [專稿] 田世信雕塑展
· 10年後雕塑展回到成都
· 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展將開幕
· 馬蒂斯雕塑展:身為雕塑家的畫家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