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 英國藝術專區 > 藝術 \ 視覺

深圳現唱中英現場行為藝術文化交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30 08:57:38 | 文章來源: 英使館文化處

由英國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攜手歐洲GLSA Ltd.當代著名行為藝術策展人喬納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共同主辦、雅庫藝術空間與深圳中學協辦的“深圳現場——中英現場行為藝術文化交流”活動將於2010年12月3、4日在深圳舉行。屆時將有英國當代獨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布賴恩康諾利(Brian Connolly)、約翰·考特(John Court)以及中國早期先鋒藝術家段英梅和北京新銳藝術家戈丫進行為期兩天的行為表演、講座、以及公眾互動討論等一系列活動。

本次活動以“詩意的現場藝術”為主題,呈現藉以觀念與肢體表現相互融合的藝術形式,以這種重在現場的“現場藝術”給予觀眾一種不可再生的現場體驗。在同一個空間中,通過中國與西方,女性與男性以藝術的語言進行交流,對話,激發觀眾對於生活的思考與感受先鋒藝術中詩意的力量。現場藝術是藝術家通過行為來創作的藝術形式,這種邊緣的新興藝術不僅是極具實驗性,激發與開拓觀眾的想像力與視野,同時以獨一無二的即逝性屬性,決定了這個藝術形式重在“現場體驗”,感染著那些運用情感與理智去感受他們所見所聞的人們,引發人們對時間與生命的詩意化理解與感受。每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都是不可再生的,是當下的、短暫的、獨具態度的。

更多資訊請登陸:www.shenzhenaction.org

活動安排

第一部分:“深圳現場—中英現場藝術文化交流”藝術家講座(深圳中學專場)

活動時間:2010年12月3日 16:30-18:30

活動地點:深圳中學報告廳

主講嘉賓:布賴恩·康諾利(Brian Connolly)、約翰·考特(John Court)

主持人:喬納斯·斯坦普(Jonas Stampe)

*注:講座只限深圳中學師生參加,不對外開放

第二部分: “深圳現場—中英現場藝術文化交流”現場行為與公眾互動討論

活動時間:2010年12月4日 14:00-18:00

活動地點:深圳市華僑城雅庫藝術空間

藝術家:布賴恩·康諾利(Brian Connolly)、約翰·考特(John Court)、段英梅、戈丫

互動討論主持:喬納斯·斯坦普(Jonas Stampe)

第三部分: 廣州現場藝術節

活動時間:2010年12月8-14日

活動地點:廣州53美術館

英國藝術家:布賴恩·康諾利(Brian Connolly)、約翰·考特(John Court)、艾拉斯戴爾·麥柯勒倫(Alastair MacLennan)、比爾·莊蒙德(Bill Drummond)

演出時間(暫定):

12月8日 15:00-19:00 歷史課 History Lesson—布賴恩·康諾利(Brian Connolly)

12月9日 14:30-18:00 歷史課 History Lesson—布賴恩·康諾利(Brian Connolly)

12月11日 10:00-18:00 ArtTra—約翰·考特(John Court)

     14:30-18:00 Making a bed—比爾·莊蒙德(Bill Drummond)

     14:30-18:00 AT ATE—艾拉斯戴爾·麥柯勒倫(Alastair MacLennan)

12月12日 14:30-18:00 Making a bed—比爾·莊蒙德(Bill Drummond)

藝術家講座:“行為作為證明”—艾拉斯戴爾·麥柯勒倫(Alastair MacLennan)

12月14日 19:30-21:00,廣州美術學院

藝術家簡介

布賴恩•康諾利(Brian Connolly),英國

作品《Market Value》

布賴恩·康諾利(Brian Connolly)出生於1961年,一直在貝爾法斯特生活和工作。作為一名多媒體藝術家,他的作品常常涉及“地方”以及環境。他運用的藝術手段也是各式各樣的:其中包括表演、公共雕塑、裝置藝術以及其他合作項目。目前他採用了兩種獨樹一幟的表演策略:一是運用市場攤位干預的形式吸引非“藝術”觀眾;其次,他還使用超現實式幽默拷問消費主義以及全球政治和社會倫理。他會佈置一個“市場攤位”售賣物品,其中除了“母雞的牙齒”、“木尺上的幾釐米”、“名譽”、“月亮的一角”等超現實並具諷刺意義的“物品”,甚至還出售某一“過程”。他的其他現場作品通常與某個地方有關,並具有持續性。這些表演作品均被冠名為“裝置一行動”,往往通過視覺闡述並包含政治和精神上的隱喻。

約翰•考特(John Court),英國 

作品《Genuine Fractals 5 USM 80》

約翰·考特(John Court)于1969年出生於英國,並於1997年移居芬蘭。他創作了眾多大型繪畫、現場演出以及視頻作品,旨在反映與學習相關的問題。他的作品曾在英國、斯堪的納維亞以及柏林展出。同時,在著名的歐洲藝術盛事上可以看見他作品的身影,如包括威尼斯雙年展(2005)以及利物浦雙年展(2004)。 1999年,約翰·考特(John Court)根據八個小時工作日的傳統理念創造了一系列的作品。他利用他運動中的軀體表現其學習經歷的混亂。這一系列表演空間創造了將自我軀體、空白頁與未讀頁之間並置後的緊迫性。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將時間花費在各式各樣而又相互競爭的情緒和感覺中。時間是可以用來花費、捕獲、浪費、殺害、保存、遺失以及被發現的。而這一切,都在約翰·考特(John Court)的行為作品中毫無遺漏地呈現。

www.johncourt.info

艾拉斯戴爾•麥柯勒倫(Alastair MacLennan, 英國 (廣州站藝術家)

作品《Wrap Wrap》

艾拉斯戴爾·麥柯勒倫(Alastair MacLennan)是國際舞臺上最多産的表演藝術家之一。身為極富傳奇色彩的表演藝術團體Black Market的成員,麥克倫南被視為在當代藝術這一特定領域的核心人物。他目前擔任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Ulster)美術專業的名譽教授。

比爾•莊蒙德(Bill Drummond), 英國 (廣州站藝術家)

作品《Caught By The River》

比爾·莊蒙德(Bill Drummond),出生於1953年,是一位蘇格蘭裔音樂家、媒體名人、唱片製作人、作家、藝術家。自1973年從利物浦藝術學院(Liverpool College of Art)畢業後,他便使用多種方式對文化環境進行探討和交流,包括寫作、流行音樂和行為藝術。比爾最為人知的身份是80年代前衛流行音樂樂隊 “版權解放戰線(The KLF)”的聯合創始人。該組合在90年代轉化為前衛藝術媒體組織K Foundation。在該組織期間,他表演燃燒了一百萬英鎊(1994年)。比爾在英國各大展覽館裏舉行過無數個人展覽。自1998年,比爾的所有作品都被收錄在Penkiln Burn的品牌下。他創作了各式各樣的概念藝術項目,並協助建立了藝術中心“鑄造廠(The Foundry)”,東倫敦的Shoreditch新文藝區。其著作有:《手冊》(1989)、《惡智慧》(1996)、《45》(2000)、《怎樣成為一名藝術家》(2002)以及《瘋狂的高速公路》(2005)。 www.penkilnburn.com

段英梅,中國

作品《我愛電腦(I Love My Computer)》

中國藝術家段英梅的創作生涯始於作畫,九十年代她來到藝術家聚集地“北京東村”,接觸學習了當代藝術的先鋒群體。也是在那兒她參與創作了有名的行為藝術作品《為無名山增高一米》。1998年英梅踏上德國的土地,在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師從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波爾吉特 海因(Birgit Hein)和克裏斯多夫 施林格塞弗(Christoph Schlingensief)。

英梅作為行為藝術家在國內外參與了大量展覽、藝術節和工作坊。她的作品發生在特定場地,富有實驗精神。她常于室內或室外空間選定地點來實現創作,創造空間感是她的作品的重要部分。另外,時態擴展、自發性和觀眾參與也在其作品中佔重要地位。為了讓作品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英梅熱愛與不同人工作,無論他們的年齡、生活領域和文化背景如何。

英梅的行為作品都取材自我們熟悉的環境,比如她的裝置會用紙、垃圾、傢具等等。她用自己的身體來表達,於是事物之間不同尋常的聯繫就被形象地建立起來了:有時嘲諷,有時悲劇,有時神秘。她通過使用噪音和光,營造出緊張的氛圍和情緒。英梅的行為理念是,在夢境與現實之間、個人恐懼與慾望之間傳遞和表達想像力。出於對文化背景、社會約束和社會關係的關注,她的作品未曾給出過確切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

戈丫,中國

戈丫的行為表演現場

獨立藝術家,IAC國際藝術交流志願者組織創建人。2005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油畫專業,2006年研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係,現居住于中國北京。戈丫于2008年後創作重點多為多媒體藝術,影像裝置,及行為表演藝術,2009年8月受墨西哥策展人Martin Renteria之邀,參展2009open國際行為藝術節十週年第八單元和2010年6月的 “III Bienal” Chile。

戈丫出生於1983年,是中國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創作角度關注中國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個人成長及記憶,並從記憶的重組中整理出社會價值體系、物質世界對個人成長帶來的影響,並進行反思。她的作品以近似暴力的方式迫使觀眾(行為參與者)回顧時代、成長、 玩樂 、性 、暴力、政治 、資本、社會事件、 時尚 、 物質等,最終以視覺暴力和聽覺暴力的方式呈現出物質化對個人的影響,同時討論個人記憶與公共審美記憶之間的分歧。作為IAC國際藝術交流志願者組織的創建人,戈丫與中國眾多活躍策展人合作,參與協助策展工作:OPEN國際行為藝術節十週年、改造歷史2001-2009中國新藝術文獻大展、2010大聲展 Get It Louder等。她還發起了IAC work shop —志願合作共用計劃,鼓勵以志願形式與藝術家進行跨領域的藝術合作項目。

與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網志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