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明亮:愛德華·蒙克和文森特·梵谷的平行生命

時間:2017-11-08 17:18:23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國際>

文森特梵谷,梵谷的自畫像(1887-1888)梵谷博物館,阿姆斯特丹,梵谷基金會

愛德華•蒙克,自畫像(1926)私人收藏

蒙克和梵谷從未見過面,但他們卻有很多共同點,自十八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都喜歡將他們精緻而複雜的畫作進行比較。近期,位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舉辦了一場關於這兩個備受折磨的現代藝術先鋒的精彩展覽,展示了現代社會對兩位藝術家的全新理解。

該展覽于5月在奧斯陸開幕並引起巨大轟動,但本次在阿姆斯特丹,它展覽作品內容更加廣泛,二十幅額外的畫作在一個巨大的空間裏進行展示:從風景到自畫像,總計一百二十幅傑作,分佈在這個備受矚目的博物館的三個不同的樓層中。本次展覽包含了許多名畫:梵谷的向日葵、蒙克的麥當娜、生病的孩子、尖叫等等。

蒙克與梵谷畫作的一些相似之處是不可思議的:正如蒙克的《星夜》與梵谷的《羅納河上的星夜》;梵谷的《阿爾勒斯的舞廳》(1888年)與蒙克《在蒙特卡洛的輪盤賭桌上》(1892)。

文森特·梵谷,《羅納河上的星夜》,1888年,巴黎

愛德華•蒙克,星夜,1922年,蒙克博物館,奧斯陸

梵谷在去世前兩年創作了這些畫作,而當蒙克開始他的繪畫生涯時,梵谷已經去世了。蒙克于1863年出生,比梵谷小十歲,但兩人都在1880年開始繪畫。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是,梵谷去世時只有37歲,而蒙克則活到1944年,去世時有80歲。

然而,儘管他們有著不同的命運,他們彼此的發展時期卻有所重合。他們都在巴黎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他們的人生軌跡卻從未有過交集。依據常理,他們本該發展出一段友誼額故事,但他們卻沒有。

“我們不想讓它成為一場競爭,這不是關於誰是更好的藝術家的一次對比。”展覽的館長迪克·瑪伊特·范(Maite van Dijk)説,他們都不局限于在一個學派或一種風格中創作,他們都像海綿一樣,吸收了各種不同的影響,然後做一些非常新的、非常私人的創造。”

六年前,在一場拍賣會上蒙克的一幅風景畫正在被拍賣,而迪克•范正是在這個活動中獲得了展覽的靈感。當時,她驚奇的發現,梵谷對蒙克的影響竟是如此深遠。後來,她驚奇地發現,自1912年以來,沒有一家博物館舉辦過梵谷和蒙克的聯合展覽,迪克•范説:“他們選擇了同樣的主題,焦慮是他們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這焦慮的本質也是一種對藝術的愛。”

展覽以兩幅自畫像開始,兩幅畫都是在畫架上創作的,最後以蒙克自畫像收尾,這幅畫像創作于他漫長的生命的盡頭。如果梵谷擁有和蒙克一樣長久的生命和時間,他會選擇做些什麼呢?梵谷把一生中一半的工作時間壓縮到了十年之內。1890年他自殺時,蒙克才剛剛開始他的繪畫事業。迪克•范説:“十年的時間對藝術家來説是轉瞬即逝的,在他們的職業生涯的前十年裏,幾乎沒有任何藝術家可以取得成功。”

也許像梵谷一樣明亮的火焰會註定只能燃燒很短的一段時間?“你知道我以前經常想什麼嗎?”他寫信給他深愛的弟弟西奧説,“即使我沒有成功,我仍然認為我所做的工作將會繼續下去。”而真正將他的事業繼續下去的是蒙克。迪克•范説:“他們有這一共同的目標,他們的藝術作品使人們感動,並深受影響。”他們的全部作品都與人類的存在有關。他們思考的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和全人類共同的情感。兩人都清楚的了解人性固有的孤獨,以及人自身與自我意識密不可分的痛苦,這就是他們的畫作至今仍然如此感人的原因。蒙克説:“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梵谷不允許他的火焰熄滅,火焰和余燼是他的畫筆。”“我曾經想過,希望我的火焰永不熄滅,我要用燃燒的畫筆畫到最後。” (文字來源:BBC,編譯/姜婉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