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橘園美術館:寧靜的靈動

時間:2017-10-31 08:55:55 | 來源:美術報

資訊>國際>

在這個世界藝術浪漫之都裏,盧浮宮、奧賽美術館、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等眾多博物館美術館猶如一顆顆珍珠,鑲嵌在塞納河兩岸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熠熠生輝。而在其中,有一座美術館在不經意間承載了巴黎的寧靜和淳樸,那便是橘園美術館。

認識橘園因為莫奈

如果説奧賽美術館更多的是眾神之舞,那麼在橘園,可以説便是莫奈一枝獨秀了。因為巨幅《睡蓮》,橘園承載了莫奈花園裏最純潔美好的“光”。

橘園位於盧浮宮前的杜樂麗花園的西南角,緊鄰塞納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拿破侖三世時期。它的前身是一個種植檸檬和柑橘的溫室,故而得名為“橘園”。1918年的時候,莫奈將他即將完成的作品《睡蓮》捐獻給國家,當時的總理喬治·克萊蒙梭建議把畫作佈置在橘園中展出,接下來便是《睡蓮》見證著它的三次改造。

可以説橘園的改建,尤其是室內的佈置和設計是完全圍繞著《睡蓮》傳世巨作進行的。早在莫奈完成畫作之前,他便早已設計好展陳,分別為兩個橢圓形房間加上一個小前廳,每個橢圓廳的環形墻面上佈置作品,自然光從上方打下來,呈現一種最為自然的狀態,他希望能夠創造出一種無限的意境以及自然的光感和寧靜的氛圍。1927年5月,建築師卡米爾·利費爾完成了橘園的第一次改造,基本按照莫奈的想法建造了展廳;1966年,隨著展品的增多,進行了第二次改造,在原有的展廳上方加了一層展廳,因而導致原來的橢圓展廳的自然採光效果消失了,變得封閉而不再具有靈性;1999年的時候,美術館決定讓睡蓮廳重新找回莫奈所希望的自然光,於是進行了第三次改造,建築師團隊是BLP建築事務所,2006年美術館重新開放,睡蓮廳重新接受自然的洗禮。而我所領略到的便是這第三次改建後的橘園美術館。

典雅的現代建築

美術館的古典外貌並沒有十分驚艷之處,只有改造後的落地式玻璃,透過玻璃看到的混凝土體量隱隱彰顯著現代的氣息,這種古典和現代的形式並沒有衝突,更多的是一種共存的態度,質樸而祥和。加建的混凝土體量以一種“懸浮”的姿態被安置在橘園美術館的古典週邊護結構裏面,這種“脫離”的處理手法,無論是從外觀看來,亦或是空間感受上都營造出一種奇妙的效果,“並置”本身便創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而清水混凝土材料的選擇則更加強化了這樣的氛圍。

改造後的橘園美術館可以分為三部分體量,一個是入口上方漂浮著的混凝土體量,這個體量的主要功能是辦公和輔助用房,一個是睡蓮廳,這是美術館的核心和精華所在;另一個體量是地下部分,也是美術館最大的一個部分,包括地下畫廊以及其他的輔助用房。

美術館的流線簡潔明晰,入口在西側山墻處,一個玻璃構成的門鬥空間簡潔大方,進入玻璃門通過安檢便會穿過一個走道,兩側的墻後面是功能用房,這個走道的上方是辦公的混凝土體量,層高較低,約2.5米,整個走道光線控制是較暗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走道盡端天光采光的通高的公共區域。進入公共區域,正對的是另一個混凝土體量,通過正中間的天橋與公共大廳連接,天橋兩側對稱佈置著通往地下展廳的樓梯,玻璃欄板的使用和清水混凝土的對比,將現代建築的典雅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頂部的天和桁架結構窗則暗示著工業革命的結晶和精華。天橋的鋪地材質由門廳的灰色的混凝土地面變為親切的暖色木材鋪地,顏色和材料的親人性對整個公共大廳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天橋的中軸線位置也暗示著前面的方向是主要的空間,形成一個明晰的流線導向。

穿過門洞,進入一個純白色前廳,門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門洞通往後面,門廳沒有天光,也沒有任何裝飾,這是一個鋪墊,也是一種洗滌,像一個冥想堂,讓人清除一切色彩的要素,在進入橢圓廳前做好準備,同時也讓人逐漸安定下來。

自然光點“活”了睡蓮

之後便進入了第一個橢圓廳,突然間視野打開了,天光灑下來,純白的橢圓墻面上挂著四幅睡蓮,中間有一圈橢圓形座椅,天花和地板都是白色的,整個空間寧靜至極,簡潔至極,睡蓮躍動的色彩一下子成為了主角,浮現在每一個觀者的眼前,莫奈花園的睡蓮最自然地狀態,一天的變化、一年的變化在莫奈靈動的筆下鋪陳開來。

只有親臨其境,才能深深體會只有自然光與睡蓮畫作的作用,才能展現睡蓮最為精妙的狀態,自然光一天內的微妙變化,讓本來是靜止的睡蓮畫作“活”了,自然賦予了畫作最神奇的光感,可以説在這裡呆一天,你可以看到無數幅睡蓮,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和觸動,這正是莫奈所追尋的精髓,寧靜的靈動,而白色的橢圓展廳恰恰好提供了這麼一個背景,讓觀者充分陷入到這一個自然的畫作中,陷入無限的空間和時間的序列裏。這是一種神奇的感受,畫家的意志、建築師的匠心獨運,將畫作的無限生機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對天光的處理上,照明設計師和建築師可謂用盡心思,為了營造出室內柔和而又富於變化的自然光。橢圓廳的頂部設計了可以智慧調節的反射罩,將天窗射入的陽光進行收集、處理和反射,再透過兩層柔性半透材料形成濾光層,從而通過光線的處理,讓進入展廳的自然光柔和而富於變化,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油畫本身不受到自然光直接照射以免造成損壞。

容納寧靜的美好

第一個橢圓廳後面是另一個較大的橢圓廳,進入之前需要穿過兩側的過廳,也是純白不帶任何展示的,讓人的眼睛暫時得到休息,迎接下一個“莫奈時間”。第二個橢圓廳的展陳基本跟第一個一致,大小比第一個略大,同樣是寧靜祥和的氛圍,同樣是靈動的美好,只是睡蓮的狀態有些微妙的差別,畫作的筆觸和表現的內容上略微有些不同,但同樣讓人沁人心脾、流連其中。

出了橢圓廳,沿著天橋兩側的樓梯往下走,便通往地下的畫廊展廳,中間有一個夾層,作為一個開放的紀念品商店空間,而商店底下的部分則作為廁所和休息區域。地下展廳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面積較大的展覽區,主要是人工光照明,另一個則是狹長的畫廊,混凝土墻面,頂上是天窗採光,梁直接暴露在外面,形成了強烈的序列感和縱深感。在光環境的處理上,同樣也是為了使自然光柔和均勻佈置,在天窗的下部設置了柔光罩,柔性材料的懸挂和所帶來的微微的弧線使整個空間有了彈性,從而更加宜人。

看完莫奈,再欣賞高更、塞尚、馬蒂斯等人的作品,在一輪輪的視覺衝擊下,純凈的混凝土空間變成了一種容器,容納下了大千的藝術世界,容納下了寧靜的美好。

特定的建築為特定的事件服務,橘園就是這樣的一個容器,記錄下了印象主義的種種美好,記錄下了莫奈對於自然的無限追求;美術館就像一個背景,讓藝術的事件在其中發生,好的設計能讓這種事件得以昇華,得以提煉,最終跟藝術本身融為一個整體,成為藝術的一部分,成為寧靜的一份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