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MoMA博物館時隔73年才又辦了場時尚展

時間:2017-10-25 13:49:51 | 來源:界面

資訊>國際>

博物館辦時尚展在最近幾年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s(MoMA)的情況有點不同。它的最新展覽——“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一開幕就引得廣泛關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是博物館自1944年以來首次舉辦時尚展。

  “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展覽現場

73年、111樣……關於這場展覽,這些數字很重要

把時間往回推73年前,也就是1944年,紐約MoMA博物館曾經舉行過一場關於時尚的展覽。建築師Bernard Rudofsky是當時那場展覽的策展人。在他的策劃下,MoMA希望用一場展覽回答“Are Clothes Modern?(衣服夠現代嗎?)”的問題。

“1944年的那場展覽關心的是衣服本身是否是現代的、摩登的,”2017年這場最新時尚展覽的策展人、MoMA建築與設計領域高級策展人Paola Antonelli在接受CNN採訪時説,“而現在的這場展覽關心整個時尚行業的生態系統,不僅關乎審美,也關心實用性、可持續性等等。”

  1944年MoMA舉辦時尚展“Are Clothes Modern?(衣服夠現代嗎?)”

所以,新展覽的主題文字不再使用Clothes,而以Fashion代替。而且除了展示“好看”的衣服,“Items:Is Fashion Modern?”還囊括了宗教及民族特色服裝、美甲、珠寶、隨身聽、內衣、香水等廣義上的時尚物件,想將文化、歷史、商業、社會等領域與時尚行業串聯在一起。

由此,整場的展品種類達到111件。而且因為部分展品會有多個産品幫助展現,實際展出的物件的數量更多,有將近350個。

“我列了一張清單來幫忙找出這100年來記錄和影響了世界發展進程的時尚産品,從白T恤、到Levi’s牛仔褲、再到匡威帆布鞋,等等,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Antonell補充説。

展覽還展出了愛馬仕鉑金包、Tiffany訂婚戒指這樣的高級單品。展品也包括3D列印小黑裙、孕前孕後兩穿孕婦裝等反映可持續觀念也融合了不少科技元素的作品。

這些物件的名字被分成四列鋪滿了展覽入口處一整面高高的白墻。排列遵循單詞首字母的英文字母先後順序。每一件展品都被一一編號。整面墻像極了學術論文的專業詞彙檢索匯總頁面。

2017 MoMA展覽“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入口

作為時隔73年登陸MoMA的這場時尚展,足夠特別嗎?

看這場展覽給人的印象與閱讀一篇學術論文真的差不多。展品的佈置,導覽文字的敘寫,都在反覆地解釋時尚産業的方方面面是否現代這一問題。解釋的論證邏輯還很縝密,經得起仔細推敲。在展覽的出口,展方甚至用了三面墻的空間描繪所有展品陳列的邏輯點線圖。不管是從時代變遷、商業社會的成長,還是社會風俗的轉變及人們思想文明開化的程度都能理出一條線。而每一條線又因為一些點而連接在了一起。

2017 MoMA展覽“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出口處的展覽邏輯圖

但整個展覽又不是那麼學術的。儘管展品的時間跨度大,想討論的主題也更宏大,但它沒有那麼高高在上,是大多數人——不管男女老少,也無所謂收入水準以及教育程度——都能看懂並與之建立情感聯繫的。就像一家三口去看展,每個人都能發現展覽的閃光點。媽媽可能想看看世界上第一隻愛馬仕鉑金包,爸爸感興趣的則是“NY”字樣的洋基隊棒球帽以及NBA球隊的隊服,而孩子也不無聊,因為他腳上穿著的匡威就是展品之一。

這是這場展覽和之前頗有影響力的那些時尚設計師個人作品展又或是階段性主題回顧展不太一樣的地方。不少時尚展覽為了匹配博物館以及藝術館的定位,會強化展出的設計作品中藝術的部分,在呈現上亦會偏好使用更加藝術化的表達,加之策展人或者設計師本人還會在展覽中運用最新的聲光電技術加碼視覺效果,觀眾往往飽了眼福,卻看得一頭霧水。

“Items:Is Fashion Modern?”則強調時尚設計是作為設計的一部分這一定位,並以此出發,以功能性代替靈感、美感這樣虛幻的概念,拉近觀眾和展覽的距離。

這也難怪Antonell會在展覽導語裏直接向所有觀眾發出互動邀請:觀眾可以通過社交網路、博物館調查問卷等途徑分享自己心裏那些有時代意義,卻未被展覽選中的時尚産品。“接地氣”的特質直接促成了MoMA得以發起這樣一個線上線下同時展開的觀眾互動項目。

  “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展覽現場

  “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展覽現場

  “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展覽現場

這場展覽為什麼等了73年?

在社交網路時代,“互動”是品牌、機構都格外看重的詞。巧妙地互動能提升關注度,帶來流量。而流量多寡多數時候直接決定了産生的收益高低。

MoMA想辦一個能引起互動的展覽,也有為博物館吸引更多人流,創造更多門票收入的考量。尤其是當近幾年博物館的門票收入逐年下降時:2014年與2015年,MoMA的門票收入均突破3000萬美元大關;2016財年時,這一數字尚為3078萬美元;但到了2017財年,MoMa全年門票收入萎縮至2800萬美金——一種不得不辦的迫切感撲面而來。

過往時尚展覽的觀眾數據能給MoMA一劑強心針。已故的英國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及英國V&A美術館都做過展覽,他的個人作品展一共吸引了超過115萬人次參觀。同樣是在大都會美術館舉辦的“中國:鏡花水月”展覽的觀展人數也超過50萬人次。它們都成了辦展博物館當年最受歡迎的展覽,觀展人數和話題熱度都超過大多數正規的藝術作品展。

  “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展覽現場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什麼全球會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熱衷於舉辦時尚展覽。看起來不管開在哪,什麼時候辦,時尚展覽都會成為最吸引人流的存在。比如,正在上海義倉美術館進行的Paul Smith個人展就已經成了上海最新的網紅打卡地。而川久保玲、三宅一生、Yves Saint Laurent、Christian Dior也都曾經是熱門時尚展的主角。

“對於大眾來説,看時尚展一定比看純藝術展來得容易。面對時尚展,每一個觀眾或多或少都能形成自己的觀點,有話可説,至少他們可以説我願意穿這件衣服,或者我不願意穿”紐約時裝技術學院博物館主管、策展人Valeire Steele在接受藝術新聞媒體Artnet採訪時説,“而且時尚展比起藝術展往往會有更花哨的佈置,在這個人人期盼視覺刺激的時代,也肯定更讓人興奮和激動。”

  “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展覽現場

  “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展覽現場

MoMA可以説是終於隨了大流。而這麼做帶來的好處還包括博物館得以更好地平衡開支。

美國藝術評論家Jason Farago曾在The Degas Wear Prada一文中稱,舉辦一場時尚展覽的花銷會比租借或者購買世界名畫的花銷小得多,而且前者由於是階段性展覽,因此也很少牽扯長期儲存及保養會帶來的開支。同時,他指出時尚展覽的紀念品往往能産生更大的銷售收入,比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為川久保玲舉辦展覽時就單辟了一塊紀念品銷售區,除了海報、畫冊、磁鐵這樣的常規紀念品,現場銷售得最好的是川久保玲創辦的時尚品牌CDG PLAY的T恤、球鞋及購物袋。這些商品的單價也更高。

  “Items:Is Fashion Modern?(《産品:時尚是現代的嗎?》)”展覽現

MoMA自己對於這次的“第一次”也有解釋:這是MoMA對長久以來自己忽視時尚設計這一做法的一次更正。

“博物館成立在1929年,從最初就收藏和展示建築及設計作品,但出於某些原因時尚設計一直是被排除在外的。我過去一直對此感到很奇怪,因為我沒有辦法在撇開時尚設計的基礎上講述現代建築和設計行業的發展歷史。時尚就是設計的一個分支。”Antonelli説。

或許是和建築與設計比,時尚設計的更新換代速度實在有些快,因此要收藏藏品和選擇永久展品的難度都高。W雜誌曾提到MoMA直到1987年才完成第一件時尚藏品的購買和收藏。那是一條1904年生産的福爾圖尼印花裙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