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腸到藝術:看羅馬移民如何把工廠變為畫廊

時間:2017-10-19 08:22:06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國際>

一般而言,博物館都是安靜有序的地方,每天日落時分,人群散去,大門緊閉,一切都歸於寧靜。然而位於羅馬東郊的一個博物館卻與眾不同——200個人帶著80個孩子居住其中,成為藝術品的守護者。

2011年,策展人Giorgio de Finis偶然發現,一個廢棄的香腸(薩拉米)製造廠裏如今住著一群無家可歸的移民,不僅如此,他們還在裏面組織藝術活動和表演。在這些住戶的共同創造下,這裡漸漸變成了一個獨特的博物館——Maam博物館。該博物館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藝術家創作的琳瑯滿目的壁畫、繪畫和裝置作品,於是,這裡很快就成為了羅馬最重要的當代藝術空間。

如今的香腸工廠變成了來自世界各地移民的家

許多藝術家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來的屠宰場殘留下來的物件來創作,或是從住在那兒的移民身上獲取靈感,並由此表達出一種歧視、排外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觀念。在曾經的一間豬肉加工廠房內,藝術家創作了一幅巨大的壁畫,畫面內容是懸挂起來的豬。用來裝牲口的籠子則被做成一件裝置作品,反射了囚徒和移民的生活。在這裡,所有藝術品都是作為支援捐贈給沒有預算支撐的非正式博物館的。

然而,相對於Maam裏面的藝術品,更讓觀眾感興趣的是這裡的居住者。從2009年開始,來自摩洛哥、秘魯、蘇丹、厄利垂亞、烏克蘭以及幾個羅馬家庭的移民佔用了這片廢棄的廠房,他們在這裡安家,並在墻面上畫滿了壁畫。Maam的大廳變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場,一些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還設計了娛樂室。

博物館週六開放時的場景

Maam裏的居住者大部分都處於貧窮和無業的狀態,他們和策展人Giorgio de Finis一起維持著這個美術館。為了保護他們的隱私和避免警察不遺餘力的驅逐,他們只在每週六和特定的節假日開放。這裡免費入場參觀,但來訪者的捐贈是受歡迎的。(翻譯:王雅淋  原文轉自英國衛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