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領域,新的藝術家崛起或是流派的誕生總是伴隨著爭議與批判,所以歷史上,眾多藝術家因創作理念不同,又或是因為社會地位等方面的競爭關係,留下了“明爭暗鬥”的Diss史,而各個藝術流派之間的恩怨糾葛更是此起彼伏。
“王牌對王牌”
米開朗基羅 VS達·芬奇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三傑”中的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之間,就有一場著名的“世紀之戰”。
達·芬奇
米開朗基羅
1503年,剛剛完成《蒙娜麗莎》的達·芬奇在歐洲早已是聲名大噪。他接受委託在佛羅倫薩市政會議大廳內完成一幅巨大的壁畫——《安吉裏之戰》。然而,委託人有意在1504年,同時邀請了年輕的米開朗基羅在同個地點完成壁畫《卡辛那之戰》。
達·芬奇作品《安吉裏之戰》在當時被認為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米開朗基羅剛開始並不想接受這次委託,但聽説他與達·芬奇要在此展開競爭時,便欣然接受了。兩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就在此展開了一場藝術創作上的“世紀大戰”。
達·芬奇為完成壁畫,甚至發明瞭木質升降機,他還研發帶有蠟的新顏料,不斷進行新的嘗試。而年輕的米開朗基羅此時在壁畫領域尚未成熟,年輕氣盛的他最終放棄了創作。
實際上,達·芬奇最後也未完成《安吉裏之戰》的創作。多年後,瓦薩裏在其位置上完成了《卡辛那之戰》。
喬爾喬·瓦薩裏《卡辛那之戰》
雖然此次“正面對抗”以米開朗基羅的失敗告終,但不服輸的他此後在壁畫領域不斷研習,多年後,西斯廷教堂的天頂壁畫依舊讓他在壁畫領域名垂千古。
西斯廷教堂的天頂壁畫
其實,這兩位文藝復興巨匠之間的糾葛遠不止於此。達·芬奇成名之路順風順水,除了繪畫,他在多個領域甚至是科學發明上都有極高的話語權。而米開朗基羅生性孤僻倔強,達·芬奇成名時他還年輕,他的不甘心、不服輸,達·芬奇的“嫉妒”讓兩人的關係一直都不太融洽。
有一次,達·芬奇陪同一群公爵貴族在探討但丁的作品。正在這時,米開朗基羅經過此處,達·芬奇説:“讓米開朗基羅會幫你們解決這個問題吧。”米開朗基羅覺得達·芬奇在嘲笑他,於是就説:“不,你自己解釋!”説完便轉身離去,留下達·芬奇在人群中極為尷尬。
達·芬奇作品
米開朗基羅作品
米開朗基羅《大衛》(局部)
達·芬奇《蒙娜麗莎》(局部)
達·芬奇留下了一抹“神秘的微笑”,百年後仍被人津津樂道;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展示出了最完美的人體姿態。兩人“相愛相殺”的故事展現了高高在上的藝術大師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梵·高 VS高更
如果説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之間的對決,還只是涉及到藝術創作上的碰撞,那梵·高與高更之間的故事則要激烈得多。
文森特·梵·高
保羅·高更
1888年,35歲的梵·高來到了法國南部小鎮阿爾。他狂熱地投入到了繪畫創作中,他的技法也日趨成熟。這時,一個大膽的構想在他的腦海中浮現——他要組建“南方畫院”。同時,他也認識到這件事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他第一個想要邀請的夥伴便是保羅·高更。
梵·高作品
高更作品
梵·高一方面請求自己的弟弟提奧出錢資助高更;另一方面熱情地邀請高更來自己這裡。然而,高更從沒把梵·高看作是天才,比起“南方畫院”的構想,他更在意的是提奧資助的經費。儘管他在給梵·高的回信中一口答應了對方的請求,可實際上卻遲遲沒有動身。
高更《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去?》(局部)
為了迎接高更的到來,梵·高租下了一套兩層公寓,外墻是他最愛的黃色,被他稱作“黃房子”。剛開始,兩人的生活非常和諧,他們會共同外出寫生,合作完成一幅作品。然而好景不長,兩人在藝術方面的見解有很多矛盾之處,他們之間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
梵·高對黃色情有獨鍾
特別是關於塞尚的爭論,讓兩個人之間的矛盾爭執達到了頂峰。梵·高因為受過塞尚無意的傷害,對他一直都嗤之以鼻,高更對塞尚的崇敬讓梵·高惱羞成怒。
在高更去意已決之時,他決定為梵·高完成一幅肖像作為答謝禮。在這幅《畫向日葵的人》中,梵·高右手持筆正在描繪一瓶綻放的向日葵花。當梵·高看到這幅作品時,他憤怒地大喊:“這就是我?瘋了的我嗎?”——兩人再次爆發了衝突。
保羅·塞尚《玩紙牌的人》
在高更告訴梵·高自己即將離開時,悲傷的梵·高不知所措,他割下來自己的耳朵送給妓女,血流不止地躺在床上期望能夠借此留下高更。但高更終究還是一走了之。
在兩人短短62天的相處時光中,充斥著不斷的爭吵,除了藝術觀念相左,梵·高對高更由愛生恨的複雜情感,高更理所應當的高傲與輕視,讓兩人終究無法和解。
“群起而攻之”
被“圍攻”的印象派
而當初的梵·高為何對高更如此地狂熱與癡迷呢?其實,除了兩人都喜愛日本浮世繪外,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夠脫離傳統的印象派。殊不知,印象派的興起也是一段藝術流派之間的“Diss大戰”。
印象派代表畫家莫奈作品
19世紀的法國巴黎是歐洲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的中心。以新古典主義為旗幟的學院派“統治”著畫壇。學院派每年都要舉辦官方展覽,他們稱之為“沙龍”。學院派成員大多出身於皇家美術學院——他們有著深厚的素描基礎,並且精通人體解剖,畫風嚴謹、細膩。
學院派大師布格羅作品
就在此時,一群年輕而充滿自由思想的畫家開始聚集起來。他們認為古板的古典主義無趣、呆板,他們更樂意到戶外尋求題材。他們逐漸地聚集到巴黎郊外一個名叫巴比松的小村莊,他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即印象派的前身。
印象派畫家雷諾阿作品
他們的作品自然受到了學院派的孤立,因此他們常常自發地組織“沙龍”落選作品展,以此來對抗學院派。隨著展覽舉辦次數逐漸增多,很多人開始注意到這個年輕的群體,但是大多都是批評的聲音。一些批評家諷刺他們為“印象派”——認為他們的畫作都是未完成品。
印象派作品
學院派作品
莫奈的《日出·印象》在展出時,不僅受到了輿論的抨擊,學院派的畫家們也表示這幅作品很粗糙、隨便,譏諷印象派是一群根本不懂繪畫的人。
莫奈《日出·印象》
但印象派的畫家們並沒有以言論回擊,他們通過自己源源不斷地創作來表達自己,無聲地與學院派對抗。在批評與謾罵之中,印象派不斷壯大,拓展自己的影響力,最終成為一大無法忽視的藝術流派。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局部),這幅作品展出時也受到了主流藝術界的強烈抨擊。
很多人説,人們對新的事物總是報以消極、對抗的態度,只是因為他們害怕改變,很多時候盲目地批評只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強大。不管是藝術家個人之間的糾葛,還是藝術流派的更疊,背後都是藝術領域新一輪的發展。批評與對抗也是新生的另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