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怪:畢加索的“第二自我”

時間:2017-09-13 10:27:40 | 來源:中國美術報

資訊>國際>

如果將我走過的路在地圖上標注,並用線連結起來,我想最後呈現的很可能是牛頭怪的形象。”——畢加索 

畢加索,《公牛》,1949年

畢加索,《公牛》,1949年

畢加索從小就喜歡鬥牛運動,這種癡迷如同他對繪畫的態度一樣持續了一生。公牛、鬥牛士、牛頭怪等形象,都在他的筆下反覆出現過。身為一個西班牙人,這種愛好似乎並不奇怪,18世紀最偉大的西班牙畫家戈雅也同樣熱愛鬥牛,他不僅多次以版畫和油畫的方式錶現鬥牛活動,甚至還在作品上將名字署為“弗朗西斯科·德·公牛”——來代替本名弗朗西斯科·德·戈雅。有人認為,畢加索對鬥牛活動的描繪只不過是證明自己是西班牙人身份的方式。但是,從倫敦高古軒當前的展覽“牛頭怪和鬥牛士”(Picasso: Minotaurs and Matadors,4月28日-8月25日)展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他從小就有的愛好。其7歲時的作品《小皮卡爾多》(1889),不僅展示了其對鬥牛的熱愛,還顯示了其過人的藝術天賦。 

畢加索,《小皮卡爾多》,1889年

畢加索,《小皮卡爾多》,1889年

畢加索曾經將自己比作公牛。畢加索筆下的牛,正如加泰羅尼亞詩人傑米·薩巴特(Jamie Sabartés)説的那樣:“他的公牛(bull)是野性的公牛,不是馴服的公牛(Oxen)。是生長在野外、擁有無窮力量且有著強烈衝動的動物。”海明威曾經在《死在午後》中詳細地描繪了鬥牛運動中公牛的彪悍:在鬥牛運動剛開始時,騎馬的長矛手與劍殺手一同出場。這時,公牛首先向長矛手進攻,殺死長矛手所騎的馬,而劍殺手則要配合落馬的長矛手,用紅色斗篷吸引公牛的注意力以保護長矛手,之後長矛手退場。在這一階段,馬是運動的犧牲者。畢加索曾經説:“這些馬就像我生命中的女人。”了解畢加索與其妻子、情人和各個女友故事的人,都會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有人認為,畢加索晚年對鬥牛士的經常性描繪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此時的鬥牛士已經化身為死神,而垂垂老矣的畢加索,就好像是公牛面對鬥牛士的長矛一樣。 

畢加索,《女鬥牛士》,1934年

畢加索,《女鬥牛士》,1934年 

畢加索,《鬥牛士》,1970年

畢加索,《鬥牛士》,1970年

不過實際上,牛頭怪更加符合畢加索的性格和自我認知,他也常常化身成牛頭怪出現在繪畫作品裏。牛頭怪又稱米諾陶(Minotaur),是希臘神話中的形象,為克裏特之王米諾斯之妻帕西法厄與一頭牛亂倫之後的産物。為了避免家醜外揚,並且懲罰經常叛亂的希臘人,牛頭怪被終身囚禁在一個專門建造的迷宮裏,以年輕的希臘男女為食。後來,希臘王的兒子忒修斯主動請纓當犧牲品,在米諾斯的女兒阿裏阿德涅的幫助下,進入迷宮並殺死了牛頭怪。

在這個故事中,牛頭怪的形像是複雜的。一方面,他擁有高貴的血統(帕西法厄是太陽神赫利俄斯的女兒),但卻失去了自由,被終身監禁在迷宮之中;另一方面,他以人為食,是一個施暴者,可同時又是權力鬥爭的産物和犧牲品。正是這種強烈矛盾的形象吸引了畢加索,因為他本人也是各種悖論的集合體。他曾經在1950年左右對當時的情人説:“牛頭怪知道自己是個怪物。” 

戴著鬥牛士面具的畢加索

戴著鬥牛士面具的畢加索

畢加索筆下的牛頭怪常常和女性形象同時出現。大多數時候,這些牛頭怪是慾望的化身:他或是正和女性尋歡作樂,或是以脅迫的方式來侵犯女性。畢加索對自己的情慾供認不諱。他曾經對自己的一個情人説,在他的世界裏,女性只分為“女神和擦鞋墊”兩種。但是,在這種“直男癌”式的坦白中,亦有憂傷、無助和懺悔。比如,在1937年的作品《牛頭怪受傷了》(Barque de na?ades et faune blessé)中,藝術家用擅長的藍色調,描繪了一個中箭受傷的牛頭怪形象:他眼神憂鬱地趴在海灘上,又好像是擱淺的海生動物,幾個裸體的女性乘船而來,似乎是來救助無助的牛頭怪。在《暗夜裏被小女孩引領的失明牛頭怪》(Blind Minotaur Led by a Little Girl in the Night,1937)中,藝術家表現了失明的牛頭怪,他一手握著拐杖,另外一隻手被化身為小女孩的瑪麗-特蕾絲·瓦特(Marie-Thérèse Walter,畢加索的情人)指引著。在同年的另外一幅作品《牛頭怪將女人救上船》(Minotaure dans une barque sauvant une femme)中,牛頭怪又成為英雄:他抱起一個羸弱的溺水女子,將她救上自己的小船。牛頭怪的面部具有了更多的人類特徵,而其表情也不再猙獰,反而顯示出一種無限的溫柔。 

畢加索,《牛頭怪愛撫熟睡女子》,1933年

畢加索,《牛頭怪愛撫熟睡女子》,1933年 

畢加索,《有牛頭怪的酒神節》,1933年

畢加索,《有牛頭怪的酒神節》,1933年

畢加索,《牛頭怪受傷了》,1937年

畢加索,《牛頭怪受傷了》,1937年

畢加索,《暗夜裏被小女孩引領的失明牛頭怪》,1937年

畢加索,《暗夜裏被小女孩引領的失明牛頭怪》,1937年 

畢加索,《牛頭怪將女人救上船》,1937年

畢加索,《牛頭怪將女人救上船》,1937年

就展覽本身而言,此次展覽共展出了畢加索作于1889-1971年的相關作品50余件,大部分來自私人收藏。展覽的策展人為已經93歲高齡的約翰?理查德遜爵士(Sir John Richardson),他是畢加索的好友,常常和畢加索一起觀看鬥牛活動,也是畢加索傳記的作者。這是他與高古軒合作的第六個展覽。

參考資料

Mark Brown, Picasso's obsession with bullfighting laid bare at London gallery

Fisun Güner, Picasso: Minotaurs and Matadors

Tim Smith-Laing, What the Minotaur can tell us about Picasso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