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欲恢復消失兩百年的龍塑:是高調“造假”,還是再現輝煌

時間:2017-09-08 06:30:00 | 來源:遺産漫記 

資訊>國際>

位於倫敦西南郊的邱皇家植物園(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在2004年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它是18世紀英式風景園林運動的搖籃,還因威“中國風”(Chinoiserie)寶塔(The Pagoda)而聞名於世。

近期,邱園寶塔正在進行封閉維修。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由中國公司獨家贊助的重量級文物修繕項目,完全不遵從所謂杜絕復建的“西方”文保理念,而是以“重新喚醒神龍”為宣傳口號,恢復打造屋頂上已消失二百多年的80隻龍形塑像,高調“造假”……

本期漫記就講講這個發生在英國的“寶塔重光”故事,希望以此引發思考,對文物古跡該不該“再現輝煌”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産生一點全新的理解。

 

邱園寶塔維修現場,施工圍擋上寫著“重新喚醒神龍”的公眾募捐口號。

邱園寶塔維修現場,施工圍擋上寫著“重新喚醒神龍”的公眾募捐口號。

1731年,威爾士親王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Prince of Wales)入主邱園(Kew Gardens)——也就是今天皇家植物園的前身。為了追尋週游世界的夢,他在這裡大興土木,動工倣建各國風格的建築和廢墟。然而弗雷德里克在1751年與世長辭,沒能親眼看到邱園的完工。遺孀奧古斯塔王妃(Princess Augusta)繼承了丈夫的夢想,于1755年聘請著名建築師威廉·錢伯斯作為顧問,持續打造邱園充滿異域風情的格局。

 

錢伯斯畫像,1764年,作者:Frances Cotes,來源:維基百科

錢伯斯畫像,1764年,作者:Frances Cotes,來源:維基百科

 

倫敦 V&A博物館名人堂的墻壁上,用燙金字體寫著威廉·錢伯斯爵士的名字。

倫敦 V&A博物館名人堂的墻壁上,用燙金字體寫著威廉·錢伯斯爵士的名字。

錢伯斯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在青年時代,他曾跟隨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兩度造訪廣東,因此對中國的建築和園林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當時的歐洲建築界,錢伯斯對中國的“熟稔”是無人匹敵的。1757年,他還專門為當時的喬治親王,也就是日後的國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出版了一部系統介紹中國風物的專著——《中國的建築、傢具、服飾、機械及器皿之設計》(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 furniture, dresses, machines, and utensils)。書中所附的21頁插圖赫赫有名,它們號稱是錢伯斯在中國遊歷時繪製完成。今天看來,個中景物也確實富有嶺南風情。

 

《中國的建築、傢具、服飾、機械及器皿之設計》插圖之一,描繪了一座嶺南風格的民居院落,錢伯斯別出心裁地畫了一幅“剖透視圖”,來表現建築內外的空間關係,理解不可謂不深刻。

《中國的建築、傢具、服飾、機械及器皿之設計》插圖之一,描繪了一座嶺南風格的民居院落,錢伯斯別出心裁地畫了一幅“剖透視圖”,來表現建築內外的空間關係,理解不可謂不深刻。

作為喬治三世的導師和御用建築師,錢伯斯最重要的設計作品之一,就是邱園寶塔。寶塔建於1761-1762年,為磚木結構,高50米,平面呈八角形,共10層。像中國明代以來琉璃塔的標準外形一樣——它的底層是一圈寬敞的回廊,以上每層都有出檐,並隨著高度逐層變小。這樣寫實的模倣,顯然不可能沒有具體的建築作為參照。而寶塔的層高卻錯誤地採取了偶數,不符合中國的奇數傳統,如此基礎性錯誤則揭示出,其設計可能並非源自實地考察。

學者推測:邱園寶塔的外形,應該模倣自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錢伯斯雖然沒有到過南京,而大報恩寺塔的形象卻經由荷蘭商人約翰·紐霍夫(Johan Nieuhof)的畫作在歐洲流傳已久。更巧的是,紐霍夫所畫的塔,也是10層……將其與錢伯斯的設計圖進行對比,二者的淵源關係就一目了然了。

 

Johan Nieuhof所畫的大報恩寺琉璃塔,1665年,來源:維基百科。

Johan Nieuhof所畫的大報恩寺琉璃塔,1665年,來源:維基百科。

邱園寶塔的立面和剖面設計圖,現藏 Elizabeth G. Holahan圖書館,來源: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iver Campus Libraries,網址: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rbscp.lib.rochester.edu/4209

 

邱園寶塔的立面和剖面設計圖,現藏 Elizabeth G. Holahan圖書館,來源: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iver Campus Libraries,網址: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rbscp.lib.rochester.edu/4209

邱園寶塔的立面和剖面設計圖,現藏 Elizabeth G. Holahan圖書館,來源: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iver Campus Libraries,網址:http://rbscp.lib.rochester.edu/4209

雖然設計有誤,邱園寶塔仍然被公認為18世紀倣中國建築最為精確的傑作,標誌了席捲歐洲兩個世紀的“中國風”宮廷建築之巔峰。寶塔落成以後,其形象被反覆模倣,隨著英式風景園林運動的推廣,在歐洲大陸各處的貴族庭院中生根發芽。

<img style="margin:0px; padding:0px; border: currentColor; border-image: none; width:600px; height:450px; max-height:570px; max-width:570px;" alt="1785年左右出現在布魯塞爾拉肯公爵花園中的中國寶塔,現已不存。來源:Laeken, Un château de l" src="http://image.99ys.com/2017/0906/20170906105504955.jpg" lumières"="" des="" europe="">1785年左右出現在布魯塞爾拉肯公爵花園中的中國寶塔,現已不存。來源:Laeken, Un château de l'Europe des Lumières

2016年9月23日清晨,隨著南京建初寺僧人的繞塔祈福儀式,在中英兩國外交官員及南京市宣傳部長的見證下,已經254歲高齡的邱園寶塔迎來了建成以來的首次大修。修繕工程預計耗資450萬英鎊,由中國南京三胞集團獨家贊助。邱園寶塔得到了來自精神故鄉的文化和資金雙“加持”,靜待重光。

 

南京建初寺住持大法師為邱園寶塔的修繕開工祈福,來源:三胞集團官網

南京建初寺住持大法師為邱園寶塔的修繕開工祈福,來源:三胞集團官網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夫人胡平華女士(後排中)和三胞集團高級副總裁岳雷(後排左)見證贊助簽約儀式,來源:三胞集團官網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夫人胡平華女士(後排中)和三胞集團高級副總裁岳雷(後排左)見證贊助簽約儀式,來源:三胞集團官網

雖然注入了中國資金,但是作為英國的“一級登錄保護建築”,寶塔的修繕方案和施工全部由英方主持。早在2015年,寶塔的管理者——歷史皇家宮殿(Historic Royal Palaces)就已開展先期研究工作。其中的重點,就是尋找寶塔屋頂上那些已經消失了200多年的80條神龍。它們曾張牙舞爪地蹲在寶塔各層屋檐的拐角上,色彩斑斕的形象讓遊客們嘆為觀止。然而在寶塔落成22年後,神龍卻因為木質的身軀而風化殆盡,從人們的視野中徹底消失……

 

錢伯斯手繪設計稿中的龍形脊飾,來源:Culture24,網址: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www.culture24.org.uk/history-and-heritage/historic-buildings/art527937-multicoloured-chinese-dragons-to-return-to-kews-great-pagoda-in-major-restoration

錢伯斯手繪設計稿中的龍形脊飾,來源:Culture24,網址:http://www.culture24.org.uk/history-and-heritage/historic-buildings/art527937-multicoloured-chinese-dragons-to-return-to-kews-great-pagoda-in-major-restoration

錢伯斯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他對中國建築在屋頂安裝“脊獸”之傳統的理解。這些傳説中的神獸,既能起到固定瓦壟端頭的作用,本身也是富有寓意的裝飾構件。在錢伯斯到訪廣東的清代中葉,嶺南地區已經發展出一套繁複華麗的“灰塑”系統,即在屋脊上堆疊大量的戲曲人物、神話動物等小型塑像。從錢伯斯繪製的中國建築圖像來看,他顯然注意到了這些灰塑作品的存在。

 

錢伯斯龍形脊飾(左)與廣州陳家祠屋脊灰塑(右)對比。

錢伯斯龍形脊飾(左)與廣州陳家祠屋脊灰塑(右)對比。

遺憾的是,歷史皇家宮殿歷時甚久的搜索工作一無所獲。然而修繕各方仍然堅定地認為:龍形脊飾必須恢復。作為錢伯斯設計的點睛之筆,缺少了這些神龍,邱園寶塔的價值表達是不完整的,更與“中國風最佳範例”的歷史地位無法相稱。

面對直接證據的缺失,方案設計方——奧斯汀-史密斯:羅德(Austin-Smith: Lord)公司的研究人員一方面蒐集對比了全英國古建築中可以找到的所有同時期“中國風”龍形塑像;另一方面則從錢伯斯的設計圖出發,將其手繪的圖案放大,放在屋脊上進行實景校對。

 

被放大的錢伯斯手繪龍,正在實景校對中,來源:Austiin-Smith:Lord公司紀錄片《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 Pagoda: A game-changing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project》

被放大的錢伯斯手繪龍,正在實景校對中,來源:Austiin-Smith:Lord公司紀錄片《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 Pagoda: A game-changing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project》

最終,在傳統色彩專家和專業雕塑師蒂姆·克勞雷(Tim Crawley)的協助下,第一批彩色、立體的龍形脊飾出爐。我們也許可以相信,這就是在現有條件下,“最為接近歷史真實”的錢伯斯神龍了,下面感受一下畫風……

 

新鮮出爐的龍形脊飾,右側為復原研究項目的負責人 Craig Hatto,來源:中國日報海外版

新鮮出爐的龍形脊飾,右側為復原研究項目的負責人 Craig Hatto,來源:中國日報海外版

 

正在安裝中的龍形脊飾,來源:Austiin-Smith:Lord公司紀錄片《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 Pagoda: A game-changing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project》

正在安裝中的龍形脊飾,來源:Austiin-Smith:Lord公司紀錄片《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 Pagoda: A game-changing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project》

 

新造龍形脊飾的安裝結構,來源:Austiin-Smith:Lord公司紀錄片《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 Pagoda: A game-changing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project

新造龍形脊飾的安裝結構,來源:Austiin-Smith:Lord公司紀錄片《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 Pagoda: A game-changing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project

作為獨立的雕像,每一個龍形脊飾的性質已經算得上是真正的藝術作品。設計方負責人大衛·米萊爾(David Millar)也承認,邱園寶塔80隻龍形脊飾的復原,更多地是一場“創造性”的工作。既然如此,他們索性走得更遠——為了減輕屋頂的荷載,並在英國的陰雨天氣中長久保存,除了底層與觀眾最接近的8隻木雕彩繪龍以外,寶塔其餘的72隻龍將全部採用3D列印技術,用熱敏材料來製作!

 

上色之前的3D列印龍形脊飾,來源:Austiin-Smith:Lord公司紀錄片《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 Pagoda: A game-changing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project》

上色之前的3D列印龍形脊飾,來源:Austiin-Smith:Lord公司紀錄片《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 Pagoda: A game-changing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project》

不僅如此,在用顯微技術徹底分析了寶塔外立面的漆層之後,他們還大膽地提出了整個寶塔的色彩復原方案,準備將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紅色梁柱,全部恢復到18世紀始建時代的綠白兩色狀態……

 

邱園寶塔色彩復原工程效果圖,來源:Austiin-Smith:Lord公司官網

邱園寶塔色彩復原工程效果圖,來源:Austiin-Smith:Lord公司官網

至此,邱園寶塔的修繕工程已經可以徹底歸為“再現輝煌”的屬性,正如法國修復師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所言,是為了“將一座建築恢復到過去任何時候可能都不曾存在過的完整狀態”,屬於典型的“風格性修復”手法。而諷刺的是,這恰恰是19世紀中葉那場關於修復理念的大辯論中,英國的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一派至為反對的觀點!當年英國人的修復精神,早已融入了今天的國際準則……反觀邱園寶塔,忍不住發問:所謂禁止臆造復原的精神何在?尊重歷史上各時期資訊之累疊的精神何在?然而英國人根本不屑于去回答這些老掉牙了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玩笑還沒開完……

2017年5月,歷史皇家宮殿組織聯手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少兒頻道(CBBC),在著名兒童欄目藍色彼得(Blue Peter)的節目中,面向全國6到15歲之間的兒童開展了一次針對邱園寶塔修復的神龍設計大賽。這次比賽中勝出的作品,將被專業雕塑師製作成立體的塑像,然後真的安裝在邱園寶塔上,高調展示一整年!

 

設計大賽共收到9000多幅作品,這是最終的獲獎神龍——小女孩 Florence畫的 Fargesia龍,來源:歷史皇家宮殿官方 Twiiter。

設計大賽共收到9000多幅作品,這是最終的獲獎神龍——小女孩 Florence畫的 Fargesia龍,來源:歷史皇家宮殿官方 Twiiter。

寶塔重光的故事,至此就講完了。小女孩畫的神龍,最終會給錢伯斯的偉大建築作品帶來什麼樣的嶄新姿態?讓我拭目以待吧……

如此的維修方案,讓人不禁想起中國文物保護不太愉快的一段經歷: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旨在重現“康乾盛世”的故宮大修工程,曾在2007年遭到世界遺産委員會的質疑。同樣是世界文化遺産地,邱園寶塔如此肆無忌憚的大修,UNESCO又是什麼態度呢?

答案是:不僅不質疑,而且從一開始就大力支援!恰恰是UNESCO的專業評估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在2003年3月針對申遺的價值評估文件中,首次明確建議:為了更好地展示錢伯斯等人的珍貴遺産,應該考慮“復建”(reconstruction)一些獨立的裝飾元素。

時間在變,社會在變,人們的思想也在逐漸改變。文化遺産的保護和修復,根本上就是一種脫離不開藝術審美和價值選擇的主觀思辨,它怎麼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呢?正如英國人自19世紀以來在遺産保護領域的所作所為:他們始終在制定規則,又不斷地超越自己。反觀邱園寶塔的文化母本——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遺址,卻在西方的現代性與中國本土思想之間迷失,2015年修繕竣工後,變身大型倣古紋飾玻璃觀光塔,這種身份定位既不成熟、也不自信……

 

以“保護和展示大棚”為名,在大報恩寺琉璃塔遺址上建造的“大報恩塔”。

以“保護和展示大棚”為名,在大報恩寺琉璃塔遺址上建造的“大報恩塔”。

邱園寶塔的修繕方案,雖然不符合所謂的國際準則,但它無疑是可愛的,是開放的,是“親民”的。不是因循守舊地將文物束之高閣,最終導致它們與人的生活和樂趣徹底脫節,相反,英國人在古老花園裏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一個遠比物質“真實性”更為遠大的追求——那就是將文物保護與人本身的價值重新連結在一起。而這,也正標誌著當代文物保護領域內,一種漸漸興起的“後現代”思潮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