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敦建了非洲最大藝術博物館 它將是下一個新興藝術之都

時間:2017-08-30 11:49:28 | 來源:界面新聞

國際>

一個赤裸上身的非洲工人,裹著黑人勞動者幹重活時常穿的皮圍裙,扛著一把由木頭和布仿製的AK47步槍,步槍上方飛來一隻白色的鴿子,工人的視線被鴿子吸引,他緩緩扭頭,看著撲棱白色翅膀的鴿子,緩緩落在黑色的步槍上。

 

南非藝術家Mohau Modisakeng在作品中融入了他一向擅長的主題:勞動與暴力

這一系列攝影作品是南非藝術家Mohau Modisakeng的作品,它曾在倫敦的藝術家個人展覽中展出,也曾代表南非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不過,如今,他的作品終於能夠在自己的國家被更多人看到:在今年9月份即將面向公眾開放的南非最大的藝術博物館——蔡茨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Zeitz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frica, Zeitz MOCAA)的開幕展中,該系列攝影作品被選為參展作品之一,參與此番在非洲當代藝術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事。

 

蔡茨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外景圖

蔡茨是近百年來非洲大陸規模最大的藝術博物館,坐落于寸土寸金的維多利亞阿爾弗雷德碼頭廣場(Victoria & Alfred Waterfront),與南非最大的摩天輪“開普敦之眼”、一站式購物中心維多利亞水門商場等一起,構成開普敦最具吸引力的風景線。《孤獨星球》在去年發佈的2017年“10大最佳旅遊城市”榜單中,將開普敦列為第二,僅次於法國波爾多,給出的推薦理由除了當地的潮流市集、創新餐廳等,還有就是即將開放的蔡茨藝術博物館。

 

蔡茨藝術博物館坐落在開普敦最繁華的濱海商業區中心

博物館建築的前身是早已閒置的南非國家糧食倉庫大樓,始建於1924年,一度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最高建築。如今由曾操刀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聖殿”的知名建築設計師托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主持改建,華麗轉身為集精品酒店和藝術博物館為一體的藝術地標。

托馬斯保留了建築地標性的整體外觀,並難能可貴地沒有拆除原本用於儲存糧食的42根混凝土圓柱筒倉,而是通過空間設計,將其變為有著畫廊、展室和中庭的流通空間,同時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線。他儘量使用當地建材,並使用起重機將材料直接運輸到上層,以保護這座有著80多年曆史的老建築。

改造後的建築上面六層留給了The Silo精品酒店,其餘的空間則屬於蔡茨藝術博物館,蔡茨(Zeitz)的名字來源於傳奇商人、藝術收藏家約亨·蔡茨(Jochen Zeitz)。這位曾擔任過彪馬CEO的企業家一直對非洲有著超乎尋常的特殊感情,從2008年起,他開始盡可能地蒐購非洲本土及散居在外的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試圖構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非洲當代藝術收藏體系。

事實上,蔡茨藝術博物館在2013年就已成立,始終定位於非營利性的文化機構,旨在收藏、保存、研究與展出非洲及散居地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博物館之前臨時安置於同樣位於維多利亞阿爾弗雷德碼頭廣場的藝術基金Scheryn展廳,如今搬遷至正式館址後,除了展示蔡茨的個人收藏之外,也將展出來自其他非洲當代藝廊、藝術收藏者的捐贈、收藏藏品。

 

約亨·蔡茨對於非洲當代藝術收藏投入了極大的熱忱和金錢

“通常,當你要設立博物館時,你會收藏非常獨特的藝術品。但這次我們打算從零開始,我們的重點不在於展示個人的藝術喜好,而是什麼樣的作品才能真正代表這塊土地。”館長兼首席策展人馬克·庫切(Mark Coetzee)在接受採訪時多次表示,希望蔡茨成為拼貼未來非洲藝術圖景中一片關鍵的拼圖,“蔡茨當代非洲藝術博物將在非洲範圍內完成博物館的理念重構:保存自身的文化遺産、書寫自己的歷史、用自己的辭藻來定義自己,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歡慶、頌揚非洲。”

非洲的當代藝術近年來正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各大美術館將知名非洲藝術家的作品納為館藏,併為其籌辦大型展覽,以非洲藝術為亮點的新銳藝博會在不斷萌生,連軍械庫(The Armory Show)這樣的老牌藝博會也在2016年推出“聚焦:非洲視角”的專題板塊,這也是軍械庫歷史上首次將關注點放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藝術界。

有調查顯示,2016年,全球關於非洲當代藝術的銷售增長了20%。更多年輕的非洲藝術家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畫廊或博物館買下,或是在紐約和倫敦的畫廊舉辦個人作品展覽,由此進一步吸引更多的藏家。例如,蘇富比今年5月在倫敦舉行“現代及當代非洲藝術”專場拍賣,最終成交總額為280萬英鎊,成交率78%,不少藝術家在此創下了個人作品的拍賣紀錄,南非女藝術家伊爾瑪·斯特恩的《向日葵》在此次拍賣中以41.68萬英鎊的高估值成交。

 

南非女藝術家伊爾瑪·斯特恩創作于1942年的畫作《向日葵》

因此,不難理解為何這個擁有逾6000平方米展覽面積的博物館,會被開普敦乃至整個非洲藝術市場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像古根海姆博物館之於西班牙小城畢爾巴鄂那樣,不僅為當地開拓全新的藝術商機和市場,也在這座以迷人自然而聞名的城市,逐漸構築起同樣迷人的藝術風景:例如培養更為廣泛的藝術受眾,為本土藝術家提供更好的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孕育有著更多參與和互動的城市藝術氛圍。

事實上,在這之前,開普敦的藝術土壤已在悄然形成:在開普敦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街區,藝術工作室、精品店與創意咖啡館比肩而立,是工業區成功轉身為具有生命力的藝術街區的典範;今年2月份舉辦的開普敦藝術博覽會已成功舉辦至第五屆,規模逐漸壯大的同時,也在涌現更多的新興藝廊以及實驗性藝術畫廊;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四,開普敦各家藝術畫廊、設計師精品店等都會比平時更晚關店,人們在這天早早結束自己的日常工作,深入大街小巷的藝術空間內,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藝術商品或話題,有如一場心照不宣的藝術狂歡。

 

開普敦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街區

英國的《獨立報》已經將開普敦稱作“南半球的邁阿密”,也許,這個斷言現在看上去還有待時間證明,但沒有什麼比一座“致力於講述非洲故事”的藝術博物館,在非洲大陸上,振興屬於非洲的藝術夢想更令人激動了,不是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