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這臺掃地機一千萬?正宗釘子大師Günter Uecker

時間:2017-08-29 10:50:00 | 來源:

資訊>國際>

當代藝術領域中,以釘子作為主要創作媒材的藝術家比例上雖低,但戰後至今,網路上隨便找找,全球少説也有百位左右是以釘子為主要創作媒材的藝術家。就連去年曾來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引起國內氣質文青爭相朝聖的駐紐約日本影子藝術家山下工美(Kumi Yamashita)展出的作品中,也有出現人物肖像〈Constellation〉(星座)釘畫系列。她以細蚊釘在畫板上作為連接點,再用細線連接,通過線條疏密來表現明暗與透視,每件作品都宣稱僅以一根線串聯完成,唯妙唯肖,巧奪天工。

山下工美釘子畫。圖/取自Kuhlman。

藝術家昆特·于克(Gnter Uecker)。圖/取自Lothar Wolleh。

以各種類型的釘子,透過不同處理方式來表現的藝術作品,往往和前述山下工美的那一系列作品類似,具象而裝飾性強,相對而言就比較流於工藝形式的層面。因此,做為一位釘子藝術家,能在藝術創作思考與論述上具有原創性、時代性、代表性,深度廣度兼而有之,加上學術高度與市場面都能被認同者,就很有限了。從而,本次北美館「空間行板」館藏作品選中,這位1930年出生於德國溫多夫(Wendorf)的昆特·于克(Gnter Uecker),正是這樣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

Gunther Uecker〈ax Zero Garden,1966〉。圖/取自wiki。

Gunther Uecker〈White Field,2012 〉。圖/取自wiki。

1949年起,Uecker開始他的藝術生涯,先後曾于維斯馬(Wismar)、柏林威斯特藝術學校(Berlin-Wei?ensee)、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Kunstakademie Dsseldorf)學習。五〇年代時年輕的Uecker,先是對於重復性的創作方式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對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的哲學有些著迷,以此發展出他那獨具特色的儀式性,包含漫長、重復並帶有些許冥想的錘釘系列作品,並將其轉化為他一輩子主要的藝術實踐。1956年,他的第一件釘子藝術創作問世了,作品超出了二維平面的限制,創造了一個新的視野。

此後,他開始將打釘觀念運用上畫布表面,起初的亂釘、次序釘,逐漸開始演進成齊頭式釘法,進一步到各式各樣流動性的變化,從使用精確的幾何圖案轉移到更有機和不規則的安排。而釘子立於物件上所造成的突起與自然的光影,讓這些作品具有浮雕性,比其他種類的繪畫更像是個雕塑。他使釘子看起來像是從物件中長出來,或者讓物件有種遭受侵擾或入侵的感覺。Uecker在其一生中先後參與了多次重要的國際藝術活動,包括1964年、1968年和1977年的卡塞爾文件展,以及1970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可能不少不服氣的人會質疑,Uecker的作品,不就是拿一些再也尋常不過的標準普通鐵釘(common nail),隨便雜亂地釘入鞋子、木塊、木板、柱子、傢具,甚至電視等各種物件上,這哪有什麼高深的學問、技術、品質或水準?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本系列第一篇〈北美館藏一億元的封塔納〉中,所提到的那一個歐洲戰後最重要(之一)的超前衛當代藝術天團〈 Zero〉。

當時二戰結束,歐洲正從殘破不堪的廢墟中,接受大量美國物資與流入的美元(援)重建家園,同時代的亞洲,則還在繼續經歷戰後茍延殘喘社會中,資本與共産陣營間的大型慘烈殺戮鬥爭等動蕩。

戰後十幾年間,美國挾著優勢的天然地理環境與強大的國家經濟,大力扶持並推動自身藝術文化的高度,正是最為人所知的紐約學派(New York School)藝術家為首的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最為優勢盛行的時期。對於大西洋對岸的這股藝術洪潮的回應,間接促成海因茨.梅克(Heinz Mack)和奧托.皮納(Otto Piene)于五〇年代末期〈Zero〉雛型的建立,而Uecker于1961年(也有一説是1960年)與他們兩位的一拍即合,強化了此一團體精神領袖鐵三角的態勢。

此團體的主要初衷,在於反對當時歐洲正在流行的德國派「非定形藝術」(Informel)主觀的抽象表現繪畫創作方式,而主張放棄色彩、情感與個人表現。〈Zero〉的主張,使得這批歐係藝術家,再度點燃新一波激進的藝術創作,重新取回全球舞臺上前衛藝術的主導權。

嚴格講起來,〈Zero〉成員都是陸續認同而後才被歸類,分散各國的藝術家彼此間的交流沒有非常熱絡,因此也不算是個嚴謹的藝術團體,而比較算是一股「風潮」。除了反對非定形藝術外,這群人刻意不走老大哥美國主流繪畫表現的路線,使用起各式各樣的媒材與前衛的實驗精神,包括使用金屬板材類雕塑的Heinz Mack、煙熏畫的Otto Piene和Henk Peeters、儀式性燃燒創作的Bernard Aubertin、塑形影雕畫Turi Simeti和Agostino Bonalumi、單彩繪畫和行為藝術的Yves Klein、一刀震天下的二維空間穿透教主Lucio Fontana,甚至引起極大爭議性糞便創作的Piero Manzoni等族繁不及備載,都是來自這一團體的成員。

回頭環顧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哪些又能完全跳脫出這群玩世不恭的先賢們呢?這樣就應該不難了解,為何這群人在經過近半世紀後,重新被藝術史學界梳理後的驚人成就吧!而Uecker因為他多領域的嘗試與探索,奠定了他今天重要的地位。

昆特·于克(Gnter Uecker)1930 -時間之磨Time Grind1970

綜合媒材Mixed Media

直徑約420cm

詔藝攝。

此次於北美館所展出的藝術家經典作品〈時間之磨〉(Time Grind),可以説是藝術家源於他典型的釘子創作以外的最重要系列作品之一。這件外型看起來令人易於聯想到當今最流行的家用掃地機器人的作品,延續並回應了藝術家創作以來持續探問的幾個與空間有關的內涵,諸如動態雕塑所能産生的密集、舒張、延伸、並攏等特性,以及持續性的旋轉所擴充而成的時間觀念,提醒觀者同時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感知狀態。這件裝置中,包含了沙子和其他天然材料所作成的機械式動力裝置,讓不同元素如光、空間、運動和時間的感覺可以相互作用。

就市場面而言,Uecker在這幾年也順利躋身人生勝利組,現隸屬於紐約超級大畫廊Lvy Gorvy的旗下藝術家。據報導,于2014年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in Basel),當時還沒和Gorvy合併前的Dominique Lvy,竟以超過500萬歐元(接近新台幣2億元)的價格出售了Uecker八件一組的白色繪畫作品。另外在今年(2017)3月佳士得倫敦戰後拍賣中,另一組Uecker的,估價在100至150萬英鎊的作品,最後以高達262.9萬英鎊(接近新台幣1億元)的藝術家至今最高拍賣記錄的價格售出。

而此次北美館的這件〈時間之磨〉,據北美館展覽手冊資料顯示,這件作品曾經多次以不同的尺度規模重現過。參考它的創作年代、造型、媒材與尺寸,最近一次類似作品〈Sandspirale〉(1970年製作,直徑400cm)現蹤于市場,是在2015年12月5日德國Ketterer Kunst GmbH拍賣,雖然紀錄顯示該作品因未達底價未售出,但低估價達到27萬美元之譜,假若能換個人氣的場地,一旦華麗重新現身大型的國際拍賣公司,輔以他身價仍看漲的藝術史先鋒地位,售價要超過新台幣1千萬元應該輕而易舉,既沒有灌水,也不誇張。

至於國內策展論述界沒完沒了的「奪回藝術史話語權」萬年老梗,還是省省吧!有心做出一番大事業的藝術家,也不用再花時間參與那些雞生蛋蛋生雞不會有什麼新結論的荒蕪講座,看看Uecker老先生這段「敲打成真」的傳奇創作生涯,和他同儕藝術家們如何自當時美國「拿回話語權」真槍實彈的藝術成就,努力思考如何在巨人肩膀上更上一層,應該比那些雲端空談更值得我們寶貴的時間。

空間行板-館藏作品選

2017/06/24 -2017/09/17

台北市立美術館

二樓2A~2B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