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紅色雙層巴士,幾乎是所有在倫敦的旅人們必做的一件事。但與其在那少得可憐的幾條觀光路線上排長龍,還不如去倫敦運輸博物館親見服役超過50年的紅色“老兵”呢。
運輸博物館自帶“金字招牌”本文圖均為 TammyLi圖在遊覽運輸博物館之前,我猜想它不過就是個乏味的大車庫:巴士、計程車、有軌電車、無軌電車、火車頭和地鐵車廂,這些象徵著現代文明的交通工具被機械地擺在那兒,就和石頭一樣生硬而冰冷。然而實際情況卻有些出乎意料,因為它們都“活”了,在精密的電腦程式控制下,運作有序。我可以通過觸摸屏和它們“交流”,甚至象個愛打電玩的孩子一樣借助模擬器來駕駛一列火車,過一把當列車長的癮。博物館的總監山姆·姆林斯告訴我,如今的館藏已是翻新之前的三倍多,而遙想1920年代建館之初,當時的藏品不過是兩輛馬車巴士和一輛早期的機械巴士。 俯瞰一樓展廳早期的雙層紅色大巴令博物館煥然一新的,不僅是給老舊的“車輪”植入人工智慧,還有那些介入了概念藝術元素的多媒體裝置,比如充滿了氖氣的紅色巨型“世界城市”裝置,佐以不間斷播放的人們在倫敦、巴黎、上海等城市的地鐵出出入入的視頻錄象。這令這個在鋼鐵和玻璃組織籠罩下的溫室空間,顯得很“後現代”,讓人很難去想像博物館的前身曾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一個花卉市場。 然而,這些新舊技術的交錯並未對博物館的主題施與專制,還有一部分空間留給了歷史和人文:1900年的倫敦擁有15條鐵路幹線,堪稱當時的世界之最,但也有10萬窮人因此而流離失所。這些有反思意味的資訊從豐富的照片和漫畫上流露而出。 大都會線最老的地鐵車廂,從光線的強弱到座椅靠背的布料都一絲不茍地以史料為參照“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出現在倫敦”,姆林斯毫不掩飾自己的自豪,因為這是倫敦人的驕傲——大都會線(Metropolitan Line)。他特意帶我去參觀保留下來的一節地鐵車廂,運輸博物館裏最珍貴的藏品之一。為了精確再現彼時的情景,從光線的強弱到座椅靠背的布料都一絲不茍地以史料為參照,甚至還有身著1860年代服飾的乘客——當然都是蠟人。姆林斯指著一位正拿著記事本在速寫的紳士,對我説:“看,那就是我。”原來那個蠟像的臉倒模自他。有趣的是,這些在地下奔跑的“怪物”在問世之處並不太受保守的倫敦人的歡迎,直到很久以後人們才逐漸習慣走入暗魖魖的地下搭乘“公共交通”。 博物館保存的地鐵標誌和站牌遊程的最後,是被人們譽為“博物館皇冠上的珍珠”的1931年的倫敦地鐵地圖,而他的創作者哈裏·貝克當時的報酬只是5枚幾內亞金幣。如今,這幅地圖可是價值不菲,在其一旁還有超現實畫派代表人物曼·雷創作于1938年的一幅倫敦地鐵海報。但最讓我産生視覺刺激的,還是一個叫做“連接”的巨型實時動態監控裝置,透過它,倫敦中心區每一個主要路口此時此刻的交通動態,盡在眼前,還有什麼能比這更真切地具象倫敦獨特的城市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