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世奇:五百年前中國的“印象主義”

時間:2017-08-14 16:05:00 | 來源:

資訊>國際>

真理不辯不清,知識不問不明。我的文章《白馬是馬,馬非百馬》寫完交稿之後,網上又傳文章説:中國的印象主義早了西方五百年。這個標題引人入勝,我很想了解什麼是中國五百年前的印象主義。可惜,文章沒有具體實例的指向,我只能在網上提出疑問。我指出,法國一百年前印象主義的誕生,有一個光學理論的發展背景,這是英國工業革命以後科學發展的成果。

近代科學的研究認為,物體本身沒有顏色,是由於光的照射。光由赤橙黃綠青藍紫7色組成,合在一起是白色。物體表面沒有固有的顏色,只是由不同的材質組成,吸取不同的光源成分,反射出不同的顏色。如果物體表層全部吸收,就呈現黑色。全部反射呈現白色。其他色都吸收,紅色反射,就呈現紅色。如果用紅色光線照射,物體就呈現紅色。從這個理論出發,證明物體本身沒有固有的顏色,所以在描繪對象時顏色都是可變的。光線照射物體産生反光,影響其他的物體,因此顏色的可變性更加擴大了。在暗影裏可以有其他顏色,因為環境中有其他物體接受光照後,反射到另一物體上,這給印象主義的崛起提供了理論的依據。

另外一個色彩的原理是,光源裏的7種顏色相加,呈現白光的顏色,而畫家使用的顏料卻恰恰相反。紅橙黃綠青藍紫的7色中,紅黃藍是三個原色,其餘都是相鄰的顏色混合而成。而三原色的顏料相混合,會出現與光源7色混合相反的特徵,變成黑灰色。西方古典繪畫長久以來一直在畫面黑乎乎的暗部裏掙扎,希望畫面能像肉眼看見的真實物體那樣,具有充實飽和色彩的光澤。但是總不如意,顏色調來調去總會變成一堆堆臟兮兮的灰黑色,俗稱“醬油色調”。

法國點彩派開創者之一保羅·西涅克作品

法國印象主義是最早的繪畫技術革命,它解決了古典畫面不能滿足肉眼視覺的色彩觀感,發明瞭色彩並置的技術。他們用不同的色彩點子,或條子,來表現暗部與亮部。讓觀者自己來擠壓眼球,使視覺模糊,自己在視覺中將不同的色彩點子混合,反射到心理上達成對客觀物體色彩的真實感受。這就是印象主義點彩派的誕生。

我在網上對中國五百年前的印象主義提出疑問,又對法國印象主義做出解釋,得到了中國傳統繪畫朋友的回應。他也看到了關於中國的印象主義早于西方的類似文章,並告訴我,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是台灣藝術評論家。主要根據是説中國明清畫家王元祁,五百年前就使用了點彩的技術。我想,他所説的王元祁應該是王原祁,王原祁出生在明末——1642年,迄今也沒有500年,而且他的畫並不以點為主要元素。他倒不如説早在宋朝,米芾、米友仁父子就用墨點作為構成畫面的主要元素了。

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局部

相信許多繪畫專業的人了解什麼是印象主義,但是還有大量的人會被這樣的觀點誤導。

繪畫中的點、線、面是最基本的手段。任何單色的筆有共同特徵,中國人稱之謂素描,我現在用最常見的黑色筆舉例。

落筆為點,拖筆是線,涂筆是面,在畫面中呈現黑白灰三個單色。黑和白容易分辨和表達,涂滿是黑,空白就是白色。灰色有各種表現手法:用許多的點集合,疏或密的線條集合,或者濃淡的灰色平涂。

從遠古的岩壁畫中可以看到,密集的點是最常用的,因為原始工具的斧鑿小坑,技術簡單,容易製作。古埃及壁畫用象形文字做成背景,事實上是不同方向的線條做成灰色,來襯托中間的主題形象,與密集的點子做成灰色具有相同的效果。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萬年傳統抽象畫,點子用得非常多,有的密集,有的鬆散,目的是造成不同程度的灰色層次。因此我們不能説,誰在繪畫中的點子技術用得早,誰就是印象主義點彩派的先驅。

點子在繪畫中用於兩個目的:1.為了裝飾。2.為了寫實。在寫實中的應用又有兩個目的:1.表現灰色的層次。2.表現形狀,因為現實世界裏確實有“點”的形狀存在。王原祁的山水事實上就是寫實的點子,既表現了形狀,又表現了各種濃淡的灰色。遙遠的山上長滿了樹木花草,遠看一堆堆的樹葉是以點子的形狀顯示。到了畫家的筆上,最原始,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依樣畫葫蘆,用點子錶現遠看的樹葉。另外,自然界中各種瑣碎細小的形狀,一片叢林一堆亂草,還有樹榦上的斑駁紋路,枝結斑點,國畫中都以點子的手法表達,稱作“點苔”。

西方傳統繪畫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區別,除了嚴謹科學的描繪外形,西方的光影描繪是有別於中國畫的最大特徵。中國畫留白,歷史上從來沒有人用點子去畫變化著的光影天空。法國印象主義畫家,用點和線來表達世間萬物,這只是一個假設真實結構的描繪。這些點子不表示真實的形狀,而是提供給肉眼的密集信號,在觀眾腦中形成光影色彩的無窮變化。

最早西方藝術的科學性,表現在古典寫實接近肉眼的觀察,所以在中國觀眾最初看到西方古典藝術時被集體驚艷了。後來中國人用這種寫實感受的經驗,來判斷所有西方藝術發生的變化,會産生各種的誤解。西方的印象主義,是外觀科學發展成心理的科學。它是利用了人體視神經的變異功能,發明瞭特殊的藝術表現手法。所以,西方印象主義的點彩技術,與世界各國的古代繪畫中的點子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