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僵屍遊行”看西方先鋒藝術傳統

時間:2017-08-13 15:58:51 | 來源:糖澎湃新聞

資訊>國際>

在德國漢堡,1000名全身包裹泥漿的“僵屍”突然從各個街頭和角落裏爬出來,面無表情地如夢魘一般在城市中游蕩。這場歷時兩個小時的行為藝術,或許正如其組織者表示的:“我們活動所傳達的資訊是:變革是從你我開始的,而非一些政治精英。”他們希望以此喚醒大眾對政治的熱情,喚起大眾對自身生活的重新審視。不再把自己當作是政治的局外人,不再把自己當作政治的冷漠人。

德國漢堡大型行為藝術“僵屍遊行”現場。

數天前,1000名全身包裹泥漿的“僵屍”突然從德國漢堡各個街頭和角落裏爬出來,面無表情地如夢魘一般在城市中游蕩。這場歷時兩個小時的行為藝術,通過全球各大媒體瘋狂報道後迅速引發熱議。一時間,大型行為藝術“僵屍遊行”爆紅網路,並很快上升為國際社會熱點事件,産生出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德國漢堡大型行為藝術“僵屍遊行”現場。

德國漢堡大型行為藝術“僵屍遊行”現場。

這場以沉默的方式發生在街頭的行為藝術,其實是藝術介入社會的經典案例。實際上,藝術是一種對社會政治有著強烈敏感性的事物,它總是在不斷地尋找著自己夢想的棲息地,也總是帶著社會發展進程的痕跡運動著,並且它也是構成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維度。回顧1960年代之後國際藝術發展脈絡,我們不難發現,在這近五十年的藝術歷程中,除了新媒介、新材料的實驗和引入外,另有一條重要的線索貫穿始終,那就是藝術如何與社會現實結合,藝術如何消除與生活的邊界。而從1990年代之後,藝術世界又出現了新的趨勢,由藝術家、策展人與批評家共同參與尋找社會與藝術的結合點來進行創作、製作、實施當代藝術。這無形中推動了藝術與社會之間更加緊密地聯繫,由此也出現了合作式、參與式、干預式的介入藝術。

德國漢堡大型行為藝術“僵屍遊行”現場。

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剛剛榮膺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最佳國家館金獅獎”、目前正在德國館展出的安妮·英霍夫(AnneImhof)的作品《浮士德》(Faust)。《浮士德》是裝置複合動態表演的一種新穎藝術,此作中,安妮·英霍夫拆解了所有一般性展覽的固定模式。先是封閉了納粹時期建成的德國館的前門,接著在展廳外設置了高聳的防暴鐵絲網,然後安排兩隻威嚴的杜賓犬在鐵絲網後煩躁不安的走動。在館內,安妮·因霍夫在離地面半米左右的地方,用玻璃地板架空,十幾名身著黑色運動服的表演者時而在觀眾之間或高架平臺上活動,時而在玻璃地板下爬行,伴隨著金屬音樂,慢慢地走著,或相互推搡、對抗,從不理會觀眾,像幽靈一樣。而觀眾們緊張不安的情緒,在靠近德國館的那一刻就被漸次調動起來,高聳的鐵絲網、機敏的杜賓犬,架空的玻璃平臺上。表演過程中,觀眾們雖然可以隨意走動,但腳下那透明的玻璃平臺,讓你不自覺地每一步都必須走得小心翼翼。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看著演員們極富感染力的、又超現實戲劇一般的行為表演,所有在場的人像是經歷了一次洗禮,無不為之所動。對此,威尼斯雙年展評審委員會給予這樣的評價:“《浮士德》是一件充滿精神力量又能動搖人心的裝置作品,它將我們這個時代的最緊迫問題暴露在觀者面前,激發了觀者的焦慮,這也是這座場館最原始的情緒反映。”

德國漢堡大型行為藝術“僵屍遊行”現場。

在筆者看來,安妮·英霍夫可貴之處,不僅創造出新穎的藝術形式,帶來強大的視覺和心理衝擊力,更在於她大膽直面現實,演繹了當代版的史詩《浮士德》,以此來隱射眼下危機四伏的世界局勢,同時提醒我們,改變這一切,不能單純依賴並指望上層建築,而應該是每一個普通人自身的甦醒和變革。為此,她有意識把觀眾引入展場,將表演場地與觀看場地合而為一,演出就在觀眾中間展開。這種身臨其境的帶入感無疑進一步強化了觀眾沉浸式的體驗,同時,又巧妙將藝術介入到觀眾中。

事實上,介入是西方先鋒藝術的傳統和信念。這裡所謂的介入,不是簡單地圖解、描述、反映社會,而是將藝術家自由與獨特的思考加入到有指向性和針對性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社會體制中,發揮出藝術所獨有的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這種介入式藝術也可以説是對現實或社會的一種有效干預、改造和質疑。博伊斯的作品“7000棵橡樹”,或許最能形象地説明這種介入式藝術所具有的深遠意義。

“7000棵橡樹”全稱為“7000棵橡樹——城市綠化代城市統治”,博伊斯最初産生這個種樹的創意之後,卡塞爾文獻展組委會為作品的呈現迅速提供了支援,隨後卡塞爾市市民加入到作品的創作之中。1982年3月16日,在德國卡塞爾弗裏德里希博物館入口處的草坪上,博伊斯栽下了第一棵橡樹。在這棵樹苗旁邊,垂直安置了一枚玄武岩的石楔,一半埋在土裏,一般裸露在空氣中。這種樹石結合的原型在廣大市民的參與者下被複製了6999次,分佈在卡塞爾市的各處。“7000棵橡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和每棵橡樹相伴放置的路邊的黑色玄武岩基石。石頭和樹木之間形成一種奇妙的對比:玄武岩暗示著過去與歷史,而橡樹則引導著未來與進步。

1987年,所有的7000棵橡樹種植完畢以後,負責管理作品的“合作辦公室”還收到了3000多份來自市民的關於種樹計劃的提案。所以,通過“7000棵橡樹”這件作品的創作,博伊斯帶動了原本對藝術領域毫無興趣的人親身參與到藝術的事業中來。這件被博伊斯稱為“社會雕塑”的藝術作品,在它産生之後漫長的時間裏成為卡塞爾市的象徵,也對週遭的世界源源不斷地産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博伊斯看來,暴力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反對以暴力去爭取和平。而藝術則被他認為具有革命潛力,藝術創新是促進社會復興的無害的烏托邦。博伊斯正是這樣試圖用藝術去重建一種信仰,重建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在他的積極影響下,卡塞爾文獻展逐漸走出博物館,走出那些陳詞濫調的藝術概念,主動介入到真實的生活之中。五年一次的文獻展也因此日益成為討論全球當代文化、政治和社會議題的重要場所。

今年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主題為“以雅典為鑒”,即“以史為鑒”,其實也是秉承了西方先鋒藝術所持有的“介入”這樣一種理念。希望通過回到西方政治文明的發源地而如今深處危機,被歐洲邊緣化的雅典,引發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再思考,以及對將來世界可能性的構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