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藝術家在華的生存之道

時間:2017-08-13 15:22:40 | 來源:

資訊>國際>

近日,在798當代唐人藝術空間亮相的“無幕可落”群展,呈現了多位美國藝術家的作品,獲得業界的廣泛關注。多年來,受到中國藝術市場的吸引,國外藝術家來華辦展的越來越多,他們或有駐地項目,或受邀參展,或直接參加國內的藝博會……面對不同的文化語境,國外藝術家是入鄉隨俗還是水土不服?

渠道:短期交流與長期駐地“無幕可落”的群展現場,充滿了風格各異的繪畫、雕塑與裝置作品。重達2噸的大型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是藝術家喬治·伊恩·麥克馬洪提前入駐畫廊,花了十幾天的時間現場製作完成的。據當代唐人藝術空間負責人鄭林介紹,“唐人畫廊曾多次將國外藝術家引入國內辦展。這回展覽主要做的是美國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多半是大學老師之類的身份,有些作品的實驗性很強”。

外國藝術家在中國的存在形式很寬泛。受到中國藝術機構的邀約,從國外前來參展、合作,是國外藝術家來華工作的常規模式,基本也是跟隨項目起止的短暫模式。有些外國藝術家會步入國內院校進行中長期交流,例如此次“無幕可落”參展藝術家史蒂芬妮·麥克馬洪,就將作為客座教授來中央美院第五工作室授課。除了藝術圈中應接不暇的“國際性”展事,國內也有諸多針對國外藝術家駐地創作的機會。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今年7月,“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駐地創作項目啟動,吸引了多個國家的藝術家來到福建德化駐場創作。日前,上海紅坊文化致力於打造大漆工廠,成為一個中國和日本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的藝術家駐地平臺。紅坊文化創始人鄭培光表示,“平臺會免費開放,但我們會收購很多具有市場價值的藝術品,通過在國內諸多城市以及到日本辦展賺取收益”。反向觀之,除了國內對國外藝術家的主動引入,國外機構也會主動輸出藝術資源。有著多年藝術領域翻譯經驗的張博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國外機構也會資助藝術家來中國駐地創作,“在南韓畫廊擔任業務經理期間,我感覺老闆會不計成本地投入成熟的藝術家來北京交流”。

另一方面,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也有許多國外藝術家自發地來中國遊學、采風,或者長期定居在此。

困境:“僧多粥少”與身份隔閡

有業界人士曾表示:“國內藝術市場已經僧多粥少,外來藝術家的中國經更不好念。”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國內外有多個場地,早在2007年就曾在北京做過泰國藝術家群展,鄭林表示,現在國內整體市場都不是很景氣,國外藝術家也必然會受此影響。除了大環境因素,文化語境上的差異也引發了國外藝術家處境上的問題。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來中國美院深造的國外藝術生畢業後,只有極個別能進入國內院校體制長期留駐。張博認為:“簽證政策收緊是一個問題。另一方面,一些外國藝術家還是尋求文化上的歸屬感。法國藝術家去英國創作,可能要比來中國更適宜,發展得更好。”藝術家的文化身份使得他們處境不同。長期關注非洲藝術的某院校講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不論創作品質如何,非洲藝術家在中國很難有歐美藝術家的待遇。在2016年于北京召開的世界藝術史大會上,有藝術家也提出,非洲藝術家的作品價格被壓得非常低,認可度遠不如其他地區的藝術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各地標榜“國際性”的展覽有很多,水準也是參差不齊。業界人士指出:“有些地方展覽在藝術家選擇上不走心,國外藝術家的存在或只是一種陪襯或輔料,是將"國際性"冠之以展覽的手法。例如,某地要著重打造水彩藝術畫派,便請來幾位名不見經傳的國外藝術家參展,湊成所謂的國際水彩藝術展來進行推廣。”國外藝術家在中國有多樣的生存模式,也會面對多種困境。

機遇:文化土壤與社會資源

在“無幕可落”的展覽現場,有藏家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美國青年藝術家運用的材料和藝術語言較新,是展覽最吸引人之處。策展人劉婷透露,在展覽開幕前已有幾件架上作品被藏家買走了。雖然有著語境上的隔閡,但全球化的語境下,外國藝術家的中國之路仍然有多種可能。

作為外來文化的“他者”,一些國外藝術家也會通過創作探討其處境和身份問題,取得廣泛的關注和認可。近年來最有趣的案例要數法國藝術家AlexandreOuairy。他常年在上海工作生活,曾為自己虛構了一個名為“陶弘景”的中國身份,從事創作並舉辦展覽。據了解,在虛擬的中國身份下,這位法國藝術家的作品銷路很廣,照樣賺了個盆豐缽滿。AlexandreOuairy在中國的發展風生水起,有賴於他擅長跨界。除了跨文化之界的藝術理念,他還在設計與文化産業方面有所嘗試,幫助跨國公司在中國、日本、歐美市場發展品牌,與萬寶龍、保時捷、希爾頓酒店等都有合作。

就地域來看,上海、香港等國際化大都市為國外藝術家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鄭林表示,唐人畫廊引進國外藝術家的展覽很多時候會放在香港的空間展出。上海明珠美術館執行館長李丹丹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這五年來,上海在引進國外藝術家個展或者群展方面做得很多,古典或者現當代的都有,國際交流方面越發活躍。通過參觀人數可見,年輕人普遍對國外藝術抱有較大的熱情。”近期,上海新華中心新空間為法國漢學家、藝術家,復旦大學教授魏明德舉辦了藝術展。不同於藝術家AlexandreOuairy反思“他者”的身份,魏明德浸染、研習中國文化多年,其創作會採用傳統水墨媒介。國外藝術家在中國,中國的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其提供了藝術發展的沃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