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品藝術家”的環保童話

時間:2017-08-13 15:19:33 | 來源:

資訊>國際>

當毫無防備的漫步者行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綠樹成蔭的郊區時,他們可能會被隱藏的“巨人”絆倒,感覺就像格列佛登陸大人國那樣。這是丹麥小夥托馬斯·丹博在他家鄉創造的“被遺忘的巨人”。

“所有巨人雕塑都是用回收木材製作的,材料主要來自600個舊托盤,一個舊木棚,一個圍欄,和其他所有我能夠找到的木材。”托馬斯説,他把“巨人”藏在一些自己喜歡但又人跡罕至的地方。

托馬斯被稱為“廢品雕塑藝術家”,或“可回收藝術家”,因為他經常翻垃圾桶,把人們不要的東西回收再利用,“玩”出藝術范兒。例如用舊塑膠桶做成天鵝雕塑,用牛奶盒子做成巨型奶牛,用舊廣告牌和廢木料做成“快樂森林”休閒區等等。

在過去3年裏,托馬斯已經在全球各地做了25個用回收材料製成的大型雕塑,他希望自己的藝術能激發人們看到回收利用的巨大潛力,以更好地照顧地球。

最早讓托馬斯爆紅社交網路的作品,是他的“快樂的城市之鳥”項目。

“鳥類是居住在我們城市的少數幾種動物之一,確保它們繼續在這裡生活很重要。”托馬斯説。

從2006年開始,托馬斯和他的團隊成員將舊木板、壞掉的滑板等廢棄物進行裁切和拼合,刷上顏色,為鳥兒建造了超過3500棟五彩繽紛、形狀各異的“別墅”。它們被投放到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有的被挂在戶外的樹上,有的裝在大門上,有的則鋪滿了建築物的整面墻壁。

常常有人問托馬斯,鳥類真的會使用這些鳥舍嗎?

“我的回答是,如果該地區有鳥類生存,鳥兒會進入鳥舍。不過如果把鳥舍挂在嘈雜道路旁的路燈上,鳥兒是不會鑽進去的,但它們會鑽進那些挂在公園樹上的鳥舍。”托馬斯説,他做這個項目,既是為了給鳥兒提供一個棲息的地方,也是提醒人們在城市要給鳥兒留下生存空間。

也許是因為從小在童話王國丹麥長大,托馬斯的藝術創作總是充滿童心、童趣。

“在森林裏玩捉迷藏太令人愉快,如果你找到我,我們可以一起玩。我有一大群兄弟姐妹,但我們藏了起來,不被人類發現,大家叫我們被遺忘的巨人。”托馬斯將“被遺忘的巨人”變成了一場尋寶遊戲。他製作了一份地圖,標出了每個“巨人”的大概位置。而每個“巨人”附近的石頭上,還有一首專屬的詩,提示下一個“巨人”的位置線索。

每到週末、假期,人們就會走進自然,去尋找那些神秘的“巨人”,尤其是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友善的特迪、山上的托馬斯、橋下的奧斯卡、山頂的特裏尼、熟睡的路易斯、小泰迪,每個雕塑都在當地誌願者的幫助下製作,又以其中一名志願者的名字命名。

“每個人都知道我們製造了太多的東西,又消耗了太多東西。”托馬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想幫助人們睜開雙眼,看到自己扔掉的東西仍有許多價值,“這是可恥的”。

兩年前,托馬斯曾在丹麥齊爾斯特的一個小鎮修建了一個大型“回收”雕塑,“他叫自製的西蒙,正在造自己的腿”。

然而,一場大風暴襲擊了小鎮,徹底摧毀了西蒙。

“幸運的是,14歲的Anine決定幫忙。”托馬斯説,Anine只用了兩天時間,就籌到了足夠的資金,之後還和朋友們一起,幫助他和團隊用當地的廢木料重建西蒙。

不久,西蒙重生了!他的腿上枕著一位女伴。托馬斯説:“西蒙很高興,他決定造一個新朋友,名叫Anine,以他的救命恩人的名字命名。”

“這太令人吃驚了!他們看起來是如此神奇,充滿個性,讓我覺得自己又變成了孩子。我太開心了,世界因你而美好。”一位名叫“Wezbie”的網友留言稱讚托馬斯和他的巨人們。

編譯自《哥本哈根郵報》官網、《赫芬頓郵報》、ABC新聞網(澳大利亞)等報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