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亞太地區最為重要的三年展之一的第六屆日本橫濱三年展將於今日(8月4日)開幕。本次三年展如果從參展藝術家規模來看,可算是歷年規模最小的,因為只邀請了全球40位藝術家。但展覽卻以“島嶼,星座和加拉帕戈斯”(Islands, Constellations and Galapagos)為主題,討論了目前國際上等熱議話題,如“英國拖歐” 、移民與難民、紛爭與戰亂、“民主主義”,從各種角度重新審視全球化連結和隔離的狀態。
加拉帕戈斯群島
僅40位參展藝術家,如何構建一個國際三年展
對於展覽主題中的“加拉帕戈斯”或許你不太了解。它是一個島名,一個由16個火山岩島嶼組成的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archipelago),也被稱之為“大龜群島”。該群島以海洋動植物物種繁多、保護良好而聞名於世,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著名科學家達爾文曾在該島為他的“進化論”找到論證的依據。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認大龜群島為“人類自然遺産”。
義大利藝術家 Tatiana TROUV作品
日本藝術家 宇治野宗輝作品
日本藝術家 柳幸典作品
義大利藝術家 Maurizio CATTELAN作品
中國藝術家 董媛作品
美國藝術家 Sam DURANT作品
而本次展覽,便借“島嶼” 、“星座” 與“群島式”等元素,將參展的海內外40位藝術家或團體構建一體,去討論地區與文化層面上“群島式”的存在和當下正處於保守發展狀態的世界,以及封閉環境下産生的特色進化與多樣化等議題。40位藝術家或團體將以一個小于一般的藝術家個展的聚集,其中大部分藝術家展示了多個作品。這意味著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個別藝術家的創意世界,這些世界逐漸連接起來,就像星星或島嶼形成星座和群島一樣。
展覽六大看點
1.與世界現狀的對話
如今,世界伴隨著全球化的快速前進,一些國際性的問題,如“紛爭與難民” 、“移民” 、“英國拖歐” 、“民主主義”都同時擺在了各國的面前。本次展覽便從“連接”與“孤立”出發,以這兩組相反價值觀的詞義去思考這個複雜且糾纏不清的世界現狀。
丹麥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作品
英國藝術家 Alex HARTLEY作品
日本藝術家 畠山直哉作品
藝術團隊作品(藝術家包含:Carsten HLLER, Tobias REHBERGER, Anri SALA &Rirkrit TIRAVANIJA)
美國藝術家 Jenny HOLZER作品
藝術團隊作品(藝術家:The Propeller Group, Tuan Andrew NGUYEN)
Don't Follow the Wind作品
而參展的藝術家,他們都試著與主流劃清界限。他們以自我的藝術手法,跨領域的選題研究直面社會問題。作品既有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也有國家與邊界等話題,甚者有人從不同歷史觀從發去展現各階段人類文明價值。這些探討看似孤立存在,但它卻是各自環境中生長出來的,而各自的環境又受著全球化進展的影響。至於他們之間能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我們拭目以待。
2.巨大裝置作品,包裹橫濱美術館
在所有展覽作品中,最為搶眼的莫過於來自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與印尼藝術家約克·阿維安多(Joko AVIANTO)的巨型裝置作品。從外觀來看,他兩的作品似乎將橫濱美術館內外包裹了起來。
艾未未作品
此次,艾未未將德國柏林音樂大廳上的“橘色救生衣”轉移到了橫濱美術館的外墻上。儘管艾未未這一系列抗議歐洲難民危機的藝術作品和做法一直都為人詬病。他似乎還是打算把他的“難民藝術”堅持下去。在艾未未的“難民藝術”背後的難民問題,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事情。艾未未希望用這些橙色而醒目的救生衣來喚醒人們對於這些難民的關注,要知道每天都有難民希望通過同樣的渠道逃亡,而在這條線路上已經有超過400條鮮活的生命葬送了。
國際移民組織數據顯示,在 2015 年,直至 6 月入歐難民人數才突破 10 萬,今年只用了兩個月。而2015年一年的赴歐難民總數突破了百萬。這些難民其中的八成,都是經由土耳其入境希臘,希臘也因此成了難民危機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這次展出的衣物,都來自希臘北邊邊境小鎮 idomeni 難民營的難民。作為希臘最大的一個非正式難民營,idomeni 在2016年春季的高峰時期,收留了 1.5 萬難民。這些難民大多數是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婦女和兒童,他們在食物稀缺、衛生條件極端惡劣的情況下度過了好幾週。
而在橫濱美術館館內,約克·阿維安多以2000根竹條所編織的《大的樹木》佔據一個空間。生於1976年的印度尼西亞藝術家約克(Joko Dwi Avianto)目前以印尼的藝術中心萬隆為創作基地。他2005年畢業于萬隆技術學院的藝術與設計係。
約克·阿維安作品
藝術家認為,竹竿是亞洲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印尼,工業化社會使得印尼的竹林逐漸消失。不少印尼藝術家因此把目光聚焦竹林,從竹身上找到當代視覺語言,緬懷一種傳統物質文化的缺失。在約克來説,儘管竹竿製作的作品巨大莊嚴,像一尊能夠永恒佇立的雕像,但作為竹竿裝置它卻又無法永恒保留,必須被拆除。巨門形似大浪,像工業化的巨浪一樣掃過傳統社群,從此改變它們。
約克·阿維安作品(以往作品)
3.橫濱這座城,用藝術該怎麼説
橫濱作為日本近代化的起點,因此本次三年展也以此為主題邀請藝術家進行作品創作。作為歷史遺産的橫濱紅磚倉庫1 號館,展覽期間日本藝術家小沢剛將帶著他的新作《歸去來》在此發表。該作品以著名的海派人事為焦點,描畫了一個個在橫濱出生的思想家與美術史論家,以此去橫濱本土的文化輝煌。
小沢剛作品
印度藝術家 Prabhavathi MEPPAYIL作品
藝術組合 MAP Office作品
日本藝術家 小西紀行作品
冰島藝術家 Ragnar KJARTANSSON作品
4.首次踏入日本的那些後起之秀
在本次三年展中,一些國際上比較活躍的後起之秀被作為亮點獨立展出。他們的作品都是真真意義上首次登陸日本,有來自中國的趙趙,有來自美國的伊恩城(Ian CHENG)。
趙趙將帶來《塔克拉瑪幹計劃》、《西裝》、《碎片》等系列作品;並且《塔克拉瑪幹計劃》的攝影照片被橫濱三年展選為海報背景圖。
趙趙作品
2015 年 10 月,趙趙在新疆開始實施《塔克拉瑪幹計劃》。他和30 余人的工作團隊由北京出發,帶著100公里的四芯電纜和一台冰箱,行駛近4000 公里,抵達塔克拉瑪幹沙漠北部後,將其用改裝後的“探路者號”沙漠車運往沙漠。為了通過嚴格的檢查制度,趙趙扮演成包工頭、廣告片導演等角色,不斷與人週旋。到達輪臺鎮後,他們從維吾爾族生活區中接通電源,以此為起點,將電纜往沙漠中心方向延伸。
全程耗時 23 天,共使用了10台變壓器,以減少低壓電能的輸送損失。電纜盡頭,一台裝滿新疆啤酒的雙開門冰箱成功地被通電打開,在空曠無人的沙漠腹地運作了 24 個小時。而後100公里電纜、變壓器和冰箱一同被運回北京,電纜被嚴格按照冰箱的高度 1.86 米切割打捆。對於趙趙來説,項目運作的經費來源、與維族居民的溝通、長距離電纜的鋪設方式等等每個環節都是他主動參與、介入社會的方式。
伊恩城作品
伊恩城的影像作品則講訴的是在一次異想天開地挖掘並恢復了一個古老的來自21世紀的名人的身體之後,主人公派它珍貴的超級寵物犬去迎接那位不死之人,並且把他介紹給它們的同類。
5.走出美術館,在橫濱街頭體驗不一樣的藝術類別
伴隨著本次三年展的藝術作品,在橫濱的街頭也邀請特邀演員進行各類的藝術表演與文獻鑒賞,如戲劇表演、文化財産觀摩,讓觀者從多方面感受橫濱的文化魅力。
日本重要文化財産 郵船永川號
相關文藝活動
6.一張票,玩轉橫濱
在展期期間,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往橫濱,此次三年展也與橫濱本土部分旅遊與多家藝術機構合作,推出“通票”。
其他展覽
相關娛樂活動
橫濱三年展詳情
2017年橫濱三年展將在橫濱美術館和橫濱紅磚倉庫1 號館舉辦,展期共88天,由橫濱美術館館長逢坂惠理子、貝尼斯藝術之地直島國際藝術總監三木 AKI子和橫濱美術館首席策展人柏木智雄組成的策展團隊策劃組織,旨在探尋國際展將來的形式和更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創造一個不局限于視覺體驗的、融合對話、討論以及和“共用、共存”的場所。
德國藝術家 Christian JANKOWSKI作品
菲律賓藝術家 Mark JUSTINIANI作品
西班牙藝術家 KAWAKUBO Yoi作品
日本藝術家 KAZAMA Sachiko作品
日本藝術家 木下晉作品
愛爾蘭藝術家 Kathy PRENDERGAST作品
美國藝術家 Rob PRUITT作品
馬來西亞藝術家 Shooshie SULAIMAN作品
日本藝術家 瀬尾夏美作品
古巴藝術家 Mr.作品
1997年,日本外務省宣佈定期舉辦國際美術展。經過多年籌備,2001年,以“大浪潮─面向新綜合”為主題的首屆橫濱三年展正式舉辦,成為日本重要的現代藝術國際大展。三年一度的橫濱三年展旨在通過現代藝術作品推進日本與各國文化交流,並推介日本本土藝術家進入國際視野。2005年,橫濱三年展的主題設定為“藝術馬戲團[跳躍日常]”;2008年,主題為“時間的裂縫”;2011年開始,橫濱美術館成為三年展的固定活動地點,並將“OUR MAGIC HOUR-這個世界我們究竟能知道多少?”作為當年活動的主題;2014年,第五屆橫濱三年展主題為“華氏451的藝術:世界中心有忘卻之海”,來自79位(組)藝術家的444件作品吸引了21萬人次的參觀。
英國藝術家 Katie PATERSON作品
馬來西亞藝術家 Anne SAMAT作品
埃及藝術家 Wael SHAWKY作品
英國藝術家 Paola PIVI作品
日本藝術家 青山悟作品
藝術組合 BROOMBERG &CHANARIN作品
日本藝術家 照沼敦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