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現代:尋訪一段失落的美國黑人藝術與鬥爭

時間:2017-07-20 23:20:03 | 來源:澎湃新聞

資訊>國際>

1963年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演説《我有一個夢想》,讓黑人民權運動到達巔峰,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民族之魂”展覽圍繞民權運動時期的藝術展開,呈現了黑人藝術家為美國藝術進程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據悉,此次展覽是近150件作品第一次登陸英國進行展覽,逾50位美國藝術家。

  《Did the Bear Sit Under a Tree》班尼·安德魯斯

薩姆·吉列姆在1969年的畫作《April 4》是一個巨大的簾幕,悲傷的紫色調,如瀑布般的淚痕。憂鬱悲傷滲透進入那色彩細膩的雲彩,你甚至不需要知道它的標題就會被它打動。

當你知道這幅抽象畫是為了紀念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遇刺案一週年所做時,這件作品便如同葬禮上的輓歌。它是這個展覽中最有力的作品之一,揭示了一段失落的美國藝術史。

  《April 4》,薩姆·吉列姆

悲劇、苦難和暴力遍及這個展覽。《April 4》這幅畫就像是深色的斑點浸在吉列姆那被眼淚浸濕的手帕裏。故事始於1963的華盛頓遊行,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的臺階上向20多萬人説了那不朽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一群被稱為“Spiral“的非裔藝術家團體,在民權運動的高潮時期,試圖用藝術反射出他們的信念。本展覽回溯了那之後20年間,藝術家們為了展現美國黑人的精神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但也就是在這二十年間,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一步步走向幻滅。

黑人的意識如何在藝術中進行表達呢?這個問題開創了藝術史上輝煌燦爛的新時代。“民族之魂”展覽讓我們不只欣賞到羅伯特·勞森伯格,賈斯培·瓊斯和安迪·沃霍爾(他拍攝了拳擊手穆罕默德·阿裏)時代的美國藝術。這些藝術家都是白人,並且都被奉為美國藝術的標誌。通過對比,我們發現,薩姆·吉列姆直到最近才沒有被遺忘。他是唯一一位在80歲左右的年紀開始得到了應得的關注。此外,這個展覽同時重新挖掘了那些得不到公正評價,被排除在美國“天才名單”之外的藝術家們。

然而,它的作用遠不止這些。策展人同時到處尋找了馬爾科姆·艾克斯(注:美國北部黑人領袖)時代那些被遺忘的藝術品。這些藝術作品包括黑豹雜誌上的詼諧作品和70年代的諷刺作家巴克利·亨德里克斯所作的那面無表情的自畫像。當一個評論家評論亨德里克斯為“天才”畫家,他立即以一張稱作“天才”的裸體自畫像作為回應。令人惋惜的是,他於今年早些時候去世了,無法親自來到展廳。

  《黑豹封底》

策展人馬克·戈弗雷和佐伊·惠特利在鑽研資料時發現,這些作品開放,富有想像力的表達方式,甚至超越了當下的時尚領域。這其中的原因,就以吉列姆為例,是人們對他的了解和關注少之又少。尤其是人們並不知他在色彩變化上的探索,以及多種媒介融為一體所呈現的豐富色彩的抽象表現主義。這個展覽不僅拯救了一些偉大的抽象派畫家,同時也拯救了繪畫色彩本身。

  《 Who’s Afraid of Barney Newman》,弗蘭克·鮑林

另一個強有力的典型例子是弗蘭克·鮑林。弗蘭克·鮑林,一個出生於英屬蓋亞那,曾在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的畫家。他的作品常常出現在後殖民時期的英國藝術作品中。上世紀60年代 ,鮑林去了美國,遇到了曾發掘了傑克遜·波洛克的藝術天賦併為之喝彩的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鮑林在1971年創作的巨大的,令人沉溺的布畫《Texas Louise》,它是一束浪漫的,約7米寬的沙漠之光,照耀在一張美國地圖上,像一個垂死的景象鐫刻在痛苦的歷史中。這是一幅令人難以忘懷的作品。

  《Texas Louise》,弗蘭克·鮑林

20世紀60年代的洛杉磯 ,諾亞·普利弗伊和貝蒂耶·薩爾創造了他們自己獨有的藝術宗教圖騰。他們的作品與勞森伯格有許多共同點,但和由西蒙·羅地亞設計和建造的,坐落于洛杉磯的建築佳作瓦茨塔的共同點更多。事實上,普利弗伊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創立了美國瓦茨塔藝術中心。他的作品風格像是一個帶有非洲美學的小瓦特塔,創作材料是他所能找到的任何東西。與此同時,薩爾在作品中運用了祭壇、圖標和風鈴等元素。她將世界宗教和可回收垃圾這兩種不同的元素融入到了作品中,在美國藝術史中留下了許多奇妙的作品。

  《Eye》,貝蒂耶·薩爾

  《 Rainbow Mojo》, 貝蒂耶·薩爾

如今,薩爾依然在世,已經90歲了,為了表達對她對敬意,專門為其設置了一整個展廳。她和約瑟夫·康奈爾都是超現實主義者,把日常的事物幻化成詩。然而,像在這裡的其他非裔藝術家一樣,她的作品從未在屬於美國白人藝術家的博物館中獲得一席之地。展覽展示了隨著波洛克用那具有鮮明特色的抽象表現主義擺脫了歐洲標準後,美國現代主義藝術是如何開始的。

  《約翰·柯川》照片,羅伊·迪卡羅瓦

約翰·柯川(爵士薩克斯風表演者和作曲家)的相片是提醒著人們美國現代藝術起源於非洲裔美國人的音樂。藝術家波洛克有著一邊聽爵士樂一邊工作的習慣。在展覽中,與柯川同時代的藝術家將他的音樂張力和魄力融入到了色彩之中,以憤怒開始,逐漸昇華至愛。

(作者喬納森·瓊斯係《衛報》藝術評論員;“民族之魂:美國民權運動時期,非裔藝術家作品展”于2017年7月12日至10月22日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行。)

【譯者的話】:

就美國藝術而言,在19世紀大部分時間裏,美國的繪畫的絕大多數都在扮演著舊世界為它規定的角色。在美國,肖像畫和歷史畫也同樣受到了最大的尊重,還有一大部分繪畫是關於美國自然風光,歐洲的浪漫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思潮,在大西洋此岸洶湧奔流。

十九世紀結束前,攝影就已經開始剝奪了肖像畫。繪畫這時成為了如藝術史家埃德加·P·理查德森所説的“無師自通的內行人”的職業。到了二十世紀初,個人畫展已在公共博物館裏也已屢見不鮮。其目的除了商業性質外,還為了突出藝術家的獨創性。新起的理念——追求對新奇事物的想像和聯想能力戰勝了老舊的鄉村風情。而在這方面的傑出人物,無疑是傑克遜·波洛克(1912-1956年),美國抽象繪畫的奠基人之一。他把約翰·杜威對發展和行動的推崇變成了一種繪畫藝術原理,而抽象繪畫從此在美國興起。

  《第31號》,傑克遜·波洛克

  傑克遜·波洛克

與此同時,1950年代興起了黑人民權運動(1955年—1968年),直至1970年代。它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是美國黑人為爭取與白人同等的地位而發起的群眾性鬥爭運動,乃是經由非暴力的抗議行動,爭取非裔美國人民權的群眾鬥爭,這個全國性的政治運動亦有不少白人支援。

在那20年間,黑人藝術家們用強有力的抽象藝術描繪了美國黑人的精神生活,回應著痛苦的美國種族鬥爭。

本次展覽提供難得一遇的機會,展現了改變美國藝術面貌的時代之作,可以説意義重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