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印記:亞歷山大·法圖(Vhils)作品展”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這位葡萄牙藝術家長期關注當代城市社會與現代都市的複雜性,並思考著如何進行藝術表達。在此次北京的個展中,他將視角投向北京這座城市的街景與尋常人物,在長時間的前期準備後進行了為期三周的創作,共帶來70幅墻面浮雕。他認為,每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積澱和墻都是不一樣的,而藝術家通過在不同的地方進行創作,試圖尋找不同環境中人的生存的相同和不同。
展覽現場
6月30日,“印記:亞歷山大·法圖(Vhils)作品展”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包括70幅北京街景與人像的墻面浮雕。這些作品仍舊根植于Vhils從2007年以來的墻面視覺敘事的創作,近距離觀察,可以看到藝術家在石膏板上先用鉛筆勾畫輪廓,然後鑿掉一部分,甚至有的墻體都被鑿穿。因為每一層的介質不同,體現在墻面浮雕上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也就在遠觀時,形成一個作品的亮部與暗部。
藝術家在創作中
這一批作品仍舊以人像為主,是藝術家在北京街頭長期觀察、拍攝、遴選的結果。經過較長時間的前期準備,集中在北京進行了為期三周的展品製作。
法圖在此次展覽中的裝置聚焦北京的城與人
主辦方介紹:“這組裝置不僅僅從北京的現實情景出發,同樣也將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所經歷的相似過程融入到符號化之中呈現。亞歷山大·法圖希求藝術創作的系統方式,眾生的悲苦和靜寂的人像都可被看作是千千萬萬的故事之一,而正是這些故事為城市帶來生機與活力。”
現場的很多展品都是尋常人的臉,或年輕或蒼老,或凝視或仰望。被鐫刻在墻體上以後,以較為單一的色調呈現,去除干擾,使得人的表情和神態更加抽離出來,逡巡駐足時,讓人情不自禁去想像這個人背後的故事。
該展覽以“印記”為名,主辦方介紹:“每一幅都顯露著獨一無二的印記,訴説出每個人是如何被他所生活的現代都市環境及社會環境改變著。有些人像分外淩厲,筆觸線條分明;有些只悄然淡入到背後的熙熙攘攘的城市裏去。有些直視著你我——甚至是深深地凝望——其他卻目光遊移疏離,望向遠處。有些模樣透露出堅定、清晰;有些則是密實卻又支離。”
藝術家在創作中
法圖希望通過這樣一組作品,來完成與城市的對話。
“‘印記’讓觀者思考當今時代下,看似向陽而生的複雜城市生態面貌背後的人類真正狀態。印記不僅是對當代城市生活特點的觀察,同時也是對同一化變革的一次標記。”
展覽現場
關於減法的創作
亞歷山大·法圖出生於1987年,他是來自葡萄牙的視覺藝術家。他長期關注當代城市社會與現代都市的複雜性,並思考著如何進行藝術表達。
採訪中,Vhils説:“我16歲以前,都是作為街頭噴繪的藝術家,是往墻上添加東西,但16歲以後我意識到可能會有一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我的新的創作理念與方式,就是首先把墻都涂成白色,然後通過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去除掉墻體的一部分。”
16歲以後迄今,Vhils總是在不同墻體的表層上進行減法創作——包括雕刻、切割、鑽洞、蝕刻等勾勒出人像畫的痕跡,通過將表層移除,以顯露埋藏其下的更本質的東西。
在一次次的“墻體減法創作”中,Vhils有了更具實驗意義的嘗試,他從過往的浮雕創作方式中衍生出爆炸這種創作方式。對Vhils而言,當他鑿開墻面的層次結構,其中封存的城市歷史和基質也符號化地被剖露了出來。通過使用炸藥留下人像作品的痕跡,Vhils將此概念融入其邏輯結構之中。
法圖在世界各地的創作
Vhils首次使用爆炸的方式創作的是2010年的《Detritos》,為了達成作品的理想效果,Vhils與富有經驗的火藥爆炸師團對共同進行了近八個月的反覆實驗,Vhils更換了數種不同的火藥,測評其在墻面上留下痕跡,並埋線試爆試看其結果。
整個爆炸過程不僅是爆發,它還具有短促性和戲劇性,這些都只能透過視頻來感受。Vhils的一些視頻是以普通速度來錄製和播放,不過更多還是使用高速錄影機來捕捉爆炸的激烈瞬間,並在極慢鏡頭的播放中,呈現幾乎凝固的飛濺石塊,以強烈尖銳的細節進行自己的藝術表達。
另一隻眼睛看城市
“當你在墻面上製作一個當地人肖像時,也創立了一個當地人和當地環境的聯繫。我最開始在葡萄牙創作,後來世界各地的人都邀請我去創作不同的作品,每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積澱和墻都是不一樣的,我在不同的地方進行創作,並試圖尋找不同環境中人的生存的相同和不同。”Vhils説。
自2005年以來,Vhils已舉辦和參加遍佈世界各地的30余座城市的個展和群展、藝術活動、在地性藝術介入項目——從與裏約熱內盧的貧民窟社群合作,到與著名的藝術和音樂機構共事,包括但不限于:裏斯本EDP Foundation,巴黎蓬皮杜中心,倫敦巴比肯中心,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聖地亞哥當代藝術館。作為一個熱誠的實驗者,除了他那標誌性的——也是他《劃過表面》項目的基石——雕刻方式,Vhils同樣也在發展著個人的一套多材質——從絲網繪畫到金屬蝕刻,從煙火爆破及影像到雕塑裝置等——的審美體系。
法圖在上海的創作
Vhils想要表現人的身份與其居住的地點之間的緊密關聯,並在不同作品中著重突出世界各地的相似和反差。這些作品所折射出的核心觀點在於,人們和地點如何在今日全球化的不斷滲透當中漸漸被影響,甚至於越發地同一化。
Vhils的代表作品《劃過表面》這一系列當中,他就已經用他最具個人標誌性的雕刻手法,創作了超過220件在公共墻體上作畫的大尺幅作品。
法圖的作品在街頭的樣子
墻,從諸多意義上來説都是Vhils創作中最為重要的媒介。他與墻之間的這種特殊關係建立已久,可追溯至他剛開始做塗鴉繪畫的用期。正是以墻為起點,Vhils開啟了他的藝術創作軌跡,不斷地探究都市空間與其居民之間的對話。對他而言,墻不是靜止不動、毫無生機的,而是一個會從週遭環境不斷吸取的有機表面一不論是震動、實踐,又或是當地的種種特質。它們不斷增長的厚度當中,有歷史的痕跡,有每個特定位置的脈動,因而每一個城市中的墻都會是獨一無二的。在其代表作品《劃過表面》系列中,有在裏斯本、裏約熱內盧的項目,它們切實地應對和探索了一個個社群的實際問題,比如都市再造工程計劃、人口安置問題、下層住宅高檔化。同時也在上海、倫敦、雪梨、香港等城市的畫廊中,展示了他的藝術反思。